中医的逻辑第三部分:重构中医的人体生命结构图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官网

中医的逻辑第三部分:重构中医的人体生命结构图

发布时间:2020-02-18来源:启迪控股

中医药在此次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应对疫情,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撰写《中医的逻辑:周易与三螺旋》,带您回归本源认知中医。本文共分为“8000年中医的发生、发展与回归”、“易经与三螺旋”、“重构中医的人体生命结构图”三大部分,今日刊发第三部分内容。欢迎持续关注启迪控股公众号。

第三部分  内经生命的双层解剖结构

医生不懂“人体解剖”,怎么看病?心、肝、肺长哪都不知道,怎么能看病?《黄帝内经》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类明显不吻合生理解剖,可是《灵枢》里的伯高既精通脉理,还是一位解剖学家,他向黄帝系统讲述了人体各部骨骼的标准分寸,还讲解了消化器官的大小、长短及部位,都吻合生理解剖。那只有两个逻辑:一,《灵枢》是“科学”的,《素问》是“不科学”的;二,《素问》《灵枢》是科学的,但《素问》更超前于现代解剖。实践检验真理,医学的检验是疗效,而不是“科学迷信”。《素问》已被几千年验证,而《灵枢》也靠针灸被验证。那么,结论就是:《素问》的解剖是正确的,一定也是基于正确的生命解剖结构的。不“科学”是因为比当下科学更超前。


甲骨文考古记载了成千上万各种花式的杀俘虏以祭祀。“卯”字就是开膛破肚。甲骨文的心字说明,商代不但知道心的确切形状,而且知道心与血液循环有关,甚至知道有几条血管出入心脏,故有“心有七窍”、“心有四支”。华夏古人有丰富的解剖经验,很直观就可以“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活可解剖而视之也很频繁),所以说《内经》不清楚生理解剖结构很反常不合逻辑,只能是“故意”。

实验科学的逻辑是眼见为实,然而眼睛欺骗我们的还少吗?比如魔术、幻觉图等。科技进步只是用望眼镜、显微镜、雷达等各种波各种成像延伸了眼睛的能力而已,并没有改变“眼见未必为实”“不眼见未必不实”的逻辑。隐形飞机隐形吗?取决于你的眼睛雷达的水平。叙利亚看不见,俄罗斯看见了告诉你信吗?五藏不是五脏,“藏”就是隐藏看不见,“脏”显性看得见;经脉不只是各种血管淋巴管 各种神经,生命存在人活着时能用其他感官感知经络与气的存在,人死了解剖不到没了。《灵柩·经脉》说:“夫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 短,气之多少,十二经络多血少气,皆有大数。”既证明了古人对生理解剖特别是尸体解剖的实验逻辑很清楚,也再次验证战国时期的《灵枢》自己在解剖出“脉,气之多少,十二经络”时吹了牛,搅浑水。不仅五藏,六腑中应该的显性的三焦腑现在也没有完全找到。解剖学证实能分解出化学物质维生素、核酸、无机分子等等,“气之多少”“皆有大数”在尸体解剖上是不存在找不到测不出的。

结论:




1,《素问》认识了比现代解剖学更先进的、更系统、更全面的生命结构。后文详述就是阴与阳的藏 象双层结构,而且是通过经脉联通一体的系统性平台组织(病毒、细菌也是共生共进化的一部分)。藏与象可分可合,生合死分;气血通过经脉循环不息,多个循环构成网状“圆”;五藏即“玄牝”即河图洛书的“5”,是人体平台的中心,有主有辅、可分可合;心神之主就是老子说的“太上”,如区块链既无处不在(边缘末梢计算),也可以无需定所。《内经》解剖难题的焦点“三焦”,是腑是象,但是大象无形,本身是一个接近内分泌的分布式系统,包括上中下三部的腺体以及淋巴管、器官膜、间质等“水道”,由心神调控“决渎”。《素问》的中医是在努力维持这个平台的平衡与活力,“症状”是平台失衡、活力不足的信号,不是病。治病不简单是把平台当机器去修理,而是当系统去调试。站在人体角度根据五运六气调外环境;站在系统内失控病毒为核的细胞角度调内环境。


2,现代科学认识世界与人体还很不足,所知还很肤浅,“科学迷信”就是一种典型的“不知知,病”。基因科技、星际粒子(以及暗物质、暗能量)、量子物理(量子纠缠、不确定性、测不准),是“天”学的进步,提示我们从“地”的视角(目前主要的科学积累),补充“天”的视角,回归“天地人”三个视角认识人与生命。鉴于星际粒子(包括病毒)永恒不息来到地球与人体;鉴于病毒等粒子在人体平台内无穷无尽,这是“常”,是“桓”。《素问》从策略上建议人类选择和平共处而不是杀毒(也杀不死),阴平阳秘求得新平衡而尽天年,这是“道”。“道”的具体做法是修心养神,就是“静”与“不妄”。


3,《灵枢》运用了《素问》,在技术上细化,在认识上自欺欺人。《难经》也局限于科技水平,没能成功解决疑难。只能回到古代文献,引用古印度等文献互相验证,再结合前沿科技追本溯源,认识生命。


正是基于系统性平台的定位,钱学森认为21世纪医学的发展方向是系统论的中医,而这是西医的严重缺点。所以医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医,而不是西医,现代医学必将随着前沿科技的系统进步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正是对《素问》策略的嘲讽,近现代医学也干了很多傻事。放血治炎症、电击治精神尚不久远。不谋全身不足以谋一域;不谋全周期者不足以谋一时。不把菌群计入人体生命系统,就会自然认为阑尾无用而割掉,直到医学进步认识到阑尾是必不可少的菌群备份。不考虑全系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案例太多。不考虑全周期生命,就会认为激素治百病。年轻患者大量用激素治“好”之后,长长余生的脱发与坏骨是不是医疗事故?长期服用“毒药”可以控制住血压、血糖、嘌呤等指标,终生服药、累积伤害是治病还是致病?

基因、环境、人体的三螺旋是生命状态的基本规律。人体平台是一个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系统。七情六伤、情志治病关注的是人与人交流对各自系统平衡的影响,离婚、退休等都是危险的致病节点;包括大喜如中彩票大奖几乎全部以悲剧收场。人体与外环境最基础的交换是热能平衡。因此,寒热平衡的控制最重要。《素问》《伤寒论》始终把“寒”视为第一重点。动物也一样,野兔、蛇在受伤感染后都会寻找温暖阳光提高约2度体温,否则死亡。寒热最重要的指标是温度,然而人体的“基础体温”随着近200年的“科学”“医学”进步,已经从37度降到了36.4度。带来的恶果就是自我平衡能力的丧失(病越治越多)。非冠让蝙蝠这个万毒之王成了明星,它的基础体温40度才是与病毒共存共进化的基础。人体系统具有强大的自动控制和自我恢复能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每人每天都在研究“信息、反馈与控制”。人体系统才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精准的控制系统。当造成失衡的外邪远大于人体自动调节控制能力时,人才会得病。人体自动调控恢复系统平衡的能力,免疫细胞、干细胞等生理再生恢复系统只是次要基础。藏生命包括五藏与经络才是一切生物的主控系统,有中心有网络。区块链技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系统形态与运行模式。藏系统对肉体本身既有着十分强大的修复功能,也同时支配指导生理解剖系统的修复。解剖系统中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调节藏系统来治愈,比如针灸以及五藏调“气”。即使植物的破损处,科学家也发现了恢复形状的光晕。

什么是垃圾?丢在垃圾桶里的?什么是有用无用?通过元素分析?什么是毒?烟草与大麻哪个更毒?每个人的平衡是绝对个性化的,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本人身体当时不需要,就是无用,吃进身体则有害,肚子与身体成了“垃圾桶”。狗、鸟类为了消化吃屎吃沙子(只有中华犬能消化中餐杂食),北京人因为环境原因也会爱吃不洗干净的大肠“卤煮”以及馊透发酵的泔水“豆汁”。垃圾处理回收产业已经被视为另一个矿藏。因此,机械地分析元素成分,把某种物质定义为补品,另一种定义为毒品,包括为不同个性平衡的所有人开发一种药,要么是不合逻辑的“元素迷信”;要么是有计划有体制有司法协助的商业策略。古代欧洲人迷信“盐”,罗马用盐发军饷,所以英文的薪水salary就就来自盐。人本身就有钠盐平衡能力,偶尔多吃了一点盐很可怕吗?同样是音乐,不同的频率节奏适合不同的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平衡的最佳状态。“阴平”、阳平本身也是声音概念。想象广场舞,不能机械地把歌舞就定义为“欢乐愉快”的。

人体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体系,理解《内经》的生命结构首先要理解阴阳五藏与六腑。包括找出六腑中的三焦,并按阴阳对称找到三焦对用的另一个“似藏非藏”的藏。再结合经脉,藏象生命结构图就真正成型了。

人分男女是一个阴阳;表里是一个阴阳;人体按显性、隐形划分是另一个阴阳,显性的就是六腑血脉现代生理解剖,隐形的是五藏经络精气神另一个系统,“五脏者,全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水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五藏与六腑不在一个界。

阴阳对立统一三螺旋成为一个整体,叫“藏象”。藏为隐形、象为显性,藏象=人体的阴阳。《黄帝内经》中唯一能将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经络、气血、阴阳、五行等等统一的就是“藏象”一词,而且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藏象”生命结构是中医的核心基础。左丘明明确说,他和孔子共同出使周王室,获准在图书馆查资料,正是看到了《易象》才明白了《易》。《易经》中的象,并不是《系辞》解释的“易者,象也。”实际的意思是:易理的体现或解释,相当于玄妙易理的解读书。从生命结构角度,“藏象”=藏 象。象可以理解成成像成形,是藏的可以看见并因此被理解的体现,不只是象形的生理解剖系统,还包括各种生命特征。或者说,“藏”是生命本质,“象”是生命的体现,包括生理系统与各种生命活动的特征。

肺藏形象于毛 皮(肺藏在表里阴阳角度对应的是肠);解剖的肺脏不同于肺藏,肺脏和六腑一样都是“器”即有形的器官,被藏控制也协同。“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上善如水,流动不息,本身没有形状,只有储存在“器”里才成像一种形状。比如在天为云,在地为泉河湖海,温度低为冰。在茶杯这个器中就是茶杯的形状。六腑是“营气”的“器”,“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腑”的“府”就是居住的空间。六腑“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是另一种成像,是 “营气”通过六腑发挥功能,通过唇 肌成像。营气充足,则六腑顺畅,消化吸收运输以及内分泌激素调控都好,唇色红润与肌肉有力。运动员是典型的“营气”充足,这也就是生理医学认为的“健康有活力”,然而运动员长寿吗?跑马拉松为何猝死?后文解释是“营气”过盛,耗用了过多的肾精。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帝曰:藏象如何?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所处,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魄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阴,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上述经文主要在论述五藏。最后一句“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苍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逻辑上比较有出入,留下了三个难题:胆、脾藏与三焦腑。从主旨行文看讲的实际上是脾 六腑,因为脾 六腑完成这些功能,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都是脾藏的基本特征。“脾虚”的概念耳熟能详,但又不是解剖上的“脾脏”。优思伤脾,确实就吃不下饭,而且消化吸收以及排泄不好;唱唱歌吼一吼确实也有效。这些既不能用六腑解释,更与脾脏无关。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位于左上腹部,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脾脏的功能不是脾藏,更接近三焦的一部分。三焦是《内经》解剖第一难题,讲不清,中医的生命结构图就无法建立,退无可避,后文专篇尝试解密。

六腑在这一段又缺了一个胆。胆的归属,《内经》有“六腑”“奇恒之腑”两个说法。奇恒之腑的论述仅见于《素问·五脏别论》,古人在使用“别论”一般是有争议内容。《内经》还有两个别论:“阴阳别论”、“ 经脉别论”。都与其它篇章不同,自成一家之言的意思。这三个“别论”都与本篇《六节藏象论》有关。应该都是冲着最后一句。“五脏别论”着重讨论了奇恒之腑、传化之腑,以及五脏六腑的总体功能、功能特点。同时讨论了切寸口脉诊病,并指出了信巫不信医的危害性。《经脉别论》说明环境、情志的变化和体力与脉中营气的关系。阐述了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等主要是依靠脾的运化和肺的输布全身。
《素问·五脏别论》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

岐伯解释区分的很清楚:藏来自于天(天之气),而奇恒之腑“地气之所生”,但也有藏的功能。因此都没有和五藏的表里配属关系(除了胆)。地所生,就是生理解剖的脏腑一类,具有天生功能(藏精之类),似腑非腑、似藏非藏才叫“奇”。“恒”是稳定不变的意思,脑、髓、骨比较吻合,所以叫“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此六者"。男子奇恒之腑比女子少一个"胞"。《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此胞非独指女子胞,男子亦应有之。若男子无"胞",为何经言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后世诸家认为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难经》为解决这个难题认为是精室(又名男子胞)。《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精室是男性生殖器官,亦由肾主,并与冲任相关。

推测结论:



1, 胆就属于六腑;脾藏不属于六腑。但是古文没有标点符号。实际是《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脾”后如果是分号即可。


2, 既然“奇恒之腑”叫“奇”,就不要苛求男6女6。女子需要代表地孕育胎儿,必须有子宫。《素问》的“女子胞”本来已经明确不同于《灵枢》的“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的“女子胞”如分男女,就会直接写胞。《灵枢》的“胞中”只是命门一个对应的生理结构位置的描述(丹田)。


3, “奇恒之腑”的“女子胞”,就是子宫。不包括卵巢、精囊等性腺体,这些激素体属于三焦腑(后文详述)。


4, 《黄帝内经》时代书写困难,无法用文字完全描述清楚复杂的生命结构。因此,应当有配套的类似《易象》的《黄之象》,是一张或几张图(类似伏羲螺旋图)。在流散过程中,应当基本保留下来《经络图》,遗失了《脏腑图》。


5, 后世的纠结集中在三焦,因为三焦与其他单独清晰的脏腑不一样,他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分布式系统,分布于四肢之外的全身。与气功修炼的命门、关穴、任督冲三脉对应构成藏 象。这个藏象是地上所生,因此地上可练习,不受天生天年先天之精的定量限定。这个系统成为古印度瑜伽与中华内丹功成仙的基础。这张图也最复杂、最玄妙可用。后世遗失或者故意撤除都有可能,


藏 象系统不是很多人解释的抽象思维模型,它是活人即生命真实的原型。相对解剖生理系统,可以把“藏”看成是潜藏在我们身体内部的另一种生命系统,以五藏为其核心,最大特点是无形无证,故称“藏”。解剖五脏是藏象五藏的影子,是一种“器”,也是“象”;同时藏与生理解剖系统包括五脏共同发挥功能的生命存活的各种表现,也是“象”。藏象五藏与解剖五脏没有对应的空间关系。藏象五藏中的肝不需要在解剖五脏肝的位置上。五藏可以简单表述为为神、魂、魄、意、志。实际是同一种灵魂分布在各个器官的不同表现形状(类似前文举例的水的各种形态与位置以及容器的关系)。

“藏”与“脏”是阴阳关系。心肝肺肾,各有四形脏、四神藏=8。脾只有神藏,无形脏,8 1=9脏。“九脏”=“形藏四,神藏五”出自《素问 六节藏象论》以及《三部九侯论篇》。察九候就是从诊察三部九侯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比现在脉诊更复杂)。脾脏只是淋巴,脾藏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生化,主升清,主统血。这些功能都无法归结到某个有形的脏腑里,故脾只有神藏,无形脏。心肝肺肾有神藏 形脏,中医形脏的功用都能与西医理论吻合,如心脏泵血,肾脏产尿。而神藏的功用被西医认为搞错了。区别就是其神藏功能: 心主神明即谓心藏神,肺主宣发肃降,主治节,即谓肺藏魄,脾主运化升清,主统血即为脾藏意,肝主疏泄即为肝藏魂,肾藏精,主纳气即为肾藏志。 

《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三部九侯论篇》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侯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岐伯说: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脏之病变,肿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变。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脏之病变。

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五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

人不同于动物,因为人有“神”,神是生命的本质。因为“神”与胚胎的结合,藏生命才成型并成为生命的本质。所谓的藏生命系统就是指五藏 经络。“得神则生,失神则死”,即使人死后部分生理区域仍然有生理活动,但是“神”没了,也就死了,或者叫行尸走肉。《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生”与“死”都是生命最本质的两种变化,都是“阳”决定的(天)。“长”指生长,取材于地,并非生命的本质。《阴阳离合论》也说:“天覆地载,万物方生;阳予之正,阴为之主。”阳(天)给了“神”是人的本质,故曰正;阴(地)给了生长所需,如主人供养。古印度《六问奥义书》说得更加清楚:“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皆原质也。故原质即形体。”太阳是生命的本质,而形体(太阴)则是生命的原质。《内经》说神来到人体后藏于五藏之中,而神就是命,所以五藏是生命的中心,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胆主决断。此处“心藏神”是主神,其他是分神。“心者,君主之官”、“藏真通于心”、“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肺是仅次于心的“藏(脏)”,它象宰相,古代时右为上,故左肝右肺。肝的地位居肺之下,脾又再次之,肾主外。五藏是生命中心,也有分工。《素问·调经论》曰:“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以行血气。”经络也串连了六腑(象)。“五脏之道,皆出经隧”,五藏通过经络而通连全身。没有了经络,五藏仅仅是五个点,而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每藏中又有两条经络通向全身,肺(肺经与大肠经)、肝(肝经、胆经)、脾(脾经、胃经)、肾(肾经、膀胱经),心除了心经、小肠经外,还包括心包络,正好构成十二条经络,各经之间又有络相联,构成一个“如环无端”封闭的网络系统。

神:宇宙智慧以及在藏生命的体现。《说文解字》:“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神就是指宇宙智慧。《内经》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的“神”能为天地划道道,只有宇宙智慧。“神”也是给与并主宰藏生命的角色。“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胚胎只有具备了“神”,才能发育成人。人这个躯壳有神则生、无神则死,显然指“灵魂”,即来自宇宙智慧的藏生命的种子。《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也是这个意思。根据《黄帝内经》“人生十岁,五藏始定”的论述推断,孩子在10岁前五藏未定,藏系统并不能从饮食中化生“精”。只能来自赋予,父母的赋予如果只是一个精子 卵子,至少解释不了其他不用的无数精子。因此推断在只有在精子卵子结合的一刻,又有其他赋予,只能是“神”了,是个定数。 “理色脉而通神明。”指的是如何修炼与宇宙智慧相通合一。修炼达到后,就成为“神人”,具有超人的智慧。《素问八正神明论》阐述这种智慧:“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内经》之“神”实为三位一体。可分不可离。生命来自于神,居内为生命主宰,外现为生命征象,升级与宇宙智慧相通。养生的最终极目标还是修心。修炼强大的心神清明,“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忘我守一,六根大定。戒点养气,无私无为。上下相顾,神色相依。蓄意玄关,降伏思虑。内外无物,若浊冰清。尘垢不沾,俗相不染。

《圣经》中也有神如“道”以及藏在血肉之躯的描述。中国古籍中如《尚书》《诗经》中也有“上帝”。区别是,这个“神”是否有感情倾向。《圣经》把神拟人化,有倾向;而《易经》《内经》《阴符经》《道德经》等中华“天”“神”“上帝”没有倾向,是客观的宇宙智慧。《圣经旧约》第3页。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and theword was god.the same was in the beginning with god.可以译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道太初与神同在。” 《圣经》中还有“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于是,圣言成了血肉,寄居在们中间”。

“藏”与“生”不是一个概念。肾藏精不是肾生精,肾不过是“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肝藏血并不等于肝生血,血生于脾胃而藏于肝。心藏神不是心生神,神生于脑而藏于心。“脑为元神之府”,是说神生于脑,却藏于心,一切精神意识举动都反应于心,而不反应于脑。受惊恐则心悸不安,而脑无动悸;极度悲伤则心如刀搅,而脑无反应;事不如愿,烦心而不烦脑,揪心而不揪脑。

“神”因五藏还有功能性的细分。心主神明即心藏神,是说心是人的主宰神,主宰全身一切生命活动。肾藏精,为人的推动神;脾藏意,是人的能量神。肝藏魂,肺藏魄,是主宰神心的两大辅神。本能神为魄,理智神是魂。胆为决断神。当胚胎还没组成人时,就已经有了推动神。肾精化气为生命的第一推动力。脾藏意为人的能量神,脾的运化升清,统血等功用,要靠主宰神心来调节。当人饥饥时,是否要进食,进食多少,也要靠主宰神心来决定。本能神为魄,理智神是魂。魄的思维是动物维模式;魂的思维是符合人性规律的哲理思维模式。例如:天气炎热,按照本能魄的思维,就要裸体,但按理智魂的思维,则只能穿单衣,不能露体。动物都没有灵魂和理智,只按本能。按照魄的本能感受,人就会“怕死”,只有有灵魂的人,才能“不怕死”。

人体生命这个阴阳藏象双系统十分怪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科幻片想象的外形生命寄宿于生理人体。如果不认可《内经》的藏神,那么就要认为生理解剖系统是为藏神服务的。站在藏神的角度,生理人类只是工具、载体而已,就是个操作平台。从这个角度,也不妨把这个“藏”生命称为“灵魂”。英国科学家甚至通过测量人死亡瞬间的体重减轻26克,推断出“灵魂”=26克。《黄帝内经》都在讲述“灵魂”这个藏神生命与生理人的关系。那倒真像是外星生命入侵生理人,还通过对话记录留下了使用维护手册。从这个悖论角度,科学只能选择相信中医的生命哲学。

生命起源一直是个谜,基因的发现打开了“天窗”。“基因、环境、生物体”三螺旋理论也基本推翻了达尔文部分正确的进化论。在地球找不到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学者们将注意力转到了宇宙。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尤其是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以后,人们才真正认识了基因的本质,即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遗传因子)。生命首先由基因决定(部分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hiv的遗传物质是rna)。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都与基因有关。它也是决定生命健康的基本内在因素。通过使用基因芯片分析人类基因组,可找出致病的遗传基因。

美国遗传学家里查德·列万廷(richard lewontin),最先使用三螺旋来模式化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三螺旋: 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中, 总结了他的生物哲学思想。列万廷既反对基因决定论,也反对环境决定论。生命,要比已知的、甚至设想的都更为复杂。遗传决定论认为有了基因组序列就可以计算生命现象,里查德指出生物体的发育过程,并不仅仅是基因程序依次展开的固定过程,即使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也不够,分子之间的随机反应也有重要影响。换个说法,生物体不是计算出来的。它不根据基因信息进行计算,也不根据基因信息和环境的反应结果进行计算,生命过程包含有相当重大的随机因素。基因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基因能够“突变”,突变大多会导致疾病,另外一部分是非致病突变。非致病突变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中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的个体。他指出,并不存在一个既定的“生态空间”等待生物体去适应。环境离开了生物体是不存在的。生物体不仅适应环境,而且选择、创造、改变它们所生存的环境,这种能力是写入了基因的。基因和环境都是生物体的因,而生物体又是环境的因。环境也由基因所编码。总而言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这三者就像三条螺旋缠在了一起,都互为因果。这种生命观,是不是很眼熟?对,他就是《易经》天地人三螺旋 《黄帝内经》人的藏 生理生命系统、天地环境、基因的三螺旋。

生物的一切表型都是蛋白质活性的表现。换句话说生命都是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谓相互作用,一般是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只有少数情况涉及基因直接产物,即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界的基因片段或蛋白质有无数种,现在我们可以认识到,无数种蛋白质只有无数小的概率,其中一些组合才会相互作用出“人类”。大自然共有一百多种氨基酸,而构成我们生命的只有20多种并且全部是左旋的,这个选择是极小概率。这20多种氨基酸又有几乎无穷多种排列方式,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能执行一种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方式却是唯一的。成功概率之小相当于把骰子连掷50亿次,每次都必须是6点。自然,大科学家们会和牛顿、爱因斯坦一样想到上帝或者某种智慧。合理推论:藏系统就是这个上帝或者某种智慧的一部分。

生命受到环境影响,包括基因重组、基因叠加、基因突变,也包括基因混合共生。即使最小的细胞,也以细胞膜为界构成细胞核(dna)的内环境与外环境。人类一直在寻找宇宙中的同类,就必须有类似的外环境。然而,仅仅就“外环境”因素而言,地球及太阳系的组合的条件好的让人难以想象,至少到当下没找到第二个。是源自设计还是把骰子连掷更多亿次,每次都必须是6点?《黄帝内经》的六气依靠的是太阳系组合,而且地球绕太阳旋转还刚是有个倾角23.44°。这个角度使地球的整体南北赤道受热相对均衡,最大面积可以生存。如果是零倾角那么赤道地区会一直是热的(会比现在还要热很多),而两极则一直寒冷。倾角使南北半球交替变冷变热,才有了四季。若没有这个倾角,周期性的寒流、暖流及与之相关的雨雪风霜的变化也将不再存在。

无论是基因还是天地环境,都提示人的生命起源与进化与“天窗”高度关联,甚至来源于天(指宇宙太空),落根于地(地球)。这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直到20世纪初,人们还认为星际空间是一片真空。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被列为上个世纪四大天文学发现之一。如果再加上星际无机分子,可以合称“星际分子”。通过“星际分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气”、病毒、三螺旋共生系统。

目前已发现100余种星际分子,其中大多数是由碳、氢、氧、氮组成。这些分子的电磁辐射在厘米、毫米、亚毫米等波段,所以能不受星际物质的吸收与阻挡而自由穿行于宇宙。第一类星际分子ch是由swings和rosenfeld在1937年根据光谱分析而推断出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到2004年为止,则已经超过了130余种。目前发现的星际分子几乎都是:氢、氧、碳、氮、硅,加上磷就构成地球各种生命的基础资料。科学家在地面实验室模拟太空条件(包括材料),已合成几种氨基酸。所以,宇宙空间也一定存在氨基酸的分子,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它们就有可能转变为蛋白质,进一步发展成为有机生命。如果把《黄帝内经》扩展到地球生物,不都是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科学家困惑的是,有些星际分子地球环境找不到,在实验室也无法得到。这些地球上找不到的星际分子,在地球上起了什么作用,还是一个谜。他们肯定和其他星际分子一样来到过地球,是不是“精化气”了呢?

人类目前仍然对病毒疾病束手无策。如果从“天窗”角度,从来自太空角度,从星际分子角度去认识它,学会顺天而为而不是逆天而行,也许是生命哲学的突破与解决之道。

从古埃及的木乃伊开始,“天花”困扰了人类数千年,包括古罗马、玛雅人、印第安人的衰亡都与它有关。“天花”之名含义无考。中医对病的命名,大致有如下原则:以主要症状命名,如哮喘; 以症状形象特征命 名,如霍乱、奔豚气; 以病因命名,如湿阻、疟疾、虫证; 综合病因和主要症状命名,如水肿; 以病机命名,如肺赓、积聚。但“天花”之名,均与上述不符。天花,古称“痘”、“天痘”、“豌豆疮”、`“鲁疮”、“虏疮”、“百岁疮”等,葛洪称之为“天行发斑疮”。其实葛洪命名很清楚:“天行”。就当是天女散花吧。

病毒是最原始的有机体(不一定成为活性生命),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基本结构 : 仅仅一种遗传物质核酸rna或dna 蛋白质外壳衣壳。早在没有细胞之前就有病毒存在,没有细胞构成的人等生物体让病毒寄生,这些蛋白质和核酸或它们的复合体无法成为生命。病毒可以感染所有细胞构成的生命体。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也就是病毒类似细胞核,它占据了宿主的细胞核,反客为主变成了宿主自己的一部分(当然打破了原有平衡)。地球上病毒的数量大的惊人,一杯海水就有上百亿个病毒。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仅占极小一部分。迄今只有约5000种病毒得到鉴定。

人类以及地球生物从何而来,dna;病毒是什么?dna或rna;地球最早的主人是谁?病毒;地球上数量、种类最多的有机体是什么?病毒。所谓病毒,本来就是人的老祖宗和一部分,也是天、地的一部分。病毒粒或病毒粒子(virus particle),是人类在恐惧之下的命名。进化论等生命起源学说正是因为封闭在地球上探索猜想,所以无法形成合逻辑的结论。如果认识到病毒不过是“星际分子”的一种,来自太空。正是它们的到来,才有了地球生命的起源。没有所谓的病毒,就没有人类。导致人类起源的dna就是一种病毒。太空向地球播撒病毒是永恒持续的。人类等地球生物与无数种病毒共生、共同进化。太空向地球播撒什么类型的“天花”粒子,取决于天体运行周期。

“天花”粒子或病毒不仅创造了生命,而且时时刻刻促进着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我们时时刻刻和病毒生活在一起,没有他们,也没有系统性、生态型、平台化的生命。也可以作一个猜想,如果从猴子到人解释不清楚,不妨假设来自太空的病毒感染了猴子,基因突变后成了一种新物种,叫“人类”。如果有巨人族之类的史前人类,当然也有可能感染病毒突变为猴子,甚至海豚、猪、蛇。

“天花”粒子或病毒,既是“环境”必然的一部分,也维持着生态环境系统的平衡。在海洋里,每秒钟大约会发生10的23次方次病毒感染,这些感染是导致海洋生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海洋生物死后成为其他生物的养料。病毒每天会杀死海洋中几乎半数的细菌,释放出数十亿吨碳供其他生命体使用,这个过程是大自然碳循环重要的组成。所以,如果海洋中没有病毒,许多生命得不到生长繁衍的机会。另外,海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聚球藻,它们承担了地球上约1/4的光合作用,为地球制造氧气。这种藻类里编码进行光合作用蛋白质的基因中有一些来自于病毒。科学家估计,地球上10%的光合作用都有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参与。通过控制它们的数量,病毒也在控制着气候。

人类从“病菌”的概念,终于进步到了发现无害菌类与益生菌。特别是肠道里超过10万亿个菌群对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它们不但帮助人体消化食物,参与能量代谢,还影响着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而人类肠道里病毒的数量比细菌还要多,它们除了帮助人类控制肠道菌群的平衡,也直接益生。比如,最近就有研究发现小鼠肠道内的诺如病毒能帮助小鼠修复受损的肠道粘膜和维持肠道粘膜的免疫功能。另外,一些温和的病毒,如鼻病毒,还能帮助我们的免疫系统不对轻微的刺激产生反应,从而减少过敏反应。

hiv、狂犬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等会带来疾病。这也正是人类与基因 环境螺旋的一部分。人类进化史上已经适应、吸收了无数的“天花”粒子或病毒共生,或进化基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向地球生物播撒病毒并没有感情倾向,没有有益有害的概念。人体自身可以发展出了一套对抗一批批各种类型病毒感染的方法。对人类造成最大死亡的病毒基本都是通过飞沫吸入或直接接触而传染。包括天花、流感、sars等等。其实这就是《黄帝内经》说的“肺”是人类直接接受天之“气”的主要通道;皮肤是少量吸收;口、胃通道只是间接通道,是把吃入的食物通过“脾”把“气”分离出来。当天花病毒第一次入侵人体时,人体的免疫系统并不认识入侵者,而当受感染者痊愈以后,免疫系统就会“长记性”,记住病毒的一些特征(通常是病毒表面的蛋白质等,这些可以引起免疫系统应答的成分通常被称为“抗原”)。当同样的病毒再次入侵时,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毒的特征,并迅速调动各种免疫机制来对抗入侵。据史料记载,人类最早的种痘尝试可能来自约3000年前的古印度。而在约500年前的中国明朝,种痘的方法就已经在民间使用。到目前为止,人类医学对天花和其他病毒一样还仍然没有确定有效的疗法(只能支持疗法)。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即宣布,天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被消灭。天花病毒是人类“彻底灭绝”的第一种病毒。这种宣布十分可笑,“天花”只是完成了它的使命或者本身被天地人三螺旋淘汰,或者潜伏或者仍在其他生物中进化而已。人类自身没有能力消灭病毒,也没有必要,病毒是持续永恒地从天而来、落地而生。病毒本身没有生命,如何杀死?人类要做的是顺应天的周期,维持住人体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内外平衡,与“气”共同进化升级。这就是《黄帝内经》。中医学脱离地表观察人类生命,可称为上帝视角。

宇宙智慧选择地球、改造地球来孕育、进化生命。藏生命就是宇宙智慧的一部分。各种宗教或哲学的最高境界,都是“天人合一”。“量子纠缠”(不管相距多远)已确证所有的物质都互有关联,纠缠于整合为一的咬合关系中。“合一”的英文原文是at—one—ment,在基督教教义中是与上帝合一的意思,合起来atonement“救赎”,也可以理解成就是道家的“万法归一”与佛学的“不二法门”。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藏”生命或灵魂、良知、光、佛性的升级。在后世对《易》的研究中,普遍采用“易象”代替“易”;对《黄帝内经》的研究,也以讹传讹地用“藏象”代替“藏”。这只是一个“名可名”而已。

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明确说:“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天”就是“三螺旋”,“玄”字是道家法器葫芦的象形,是最简单的三螺旋结构,只有2层。人间要学习遵循的就是“道”。而只有局限地坐地观人,才是“化”,也就是说进化论只是地学。

同样在《素问天元纪大论篇》中,鬼臾区引用更古老的典籍回答黄帝:“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太空无边无际,由它“化”出了生命之“元”,万物由此诞生。“太虚”这个天,以五行循环,向地球播撒“气”(星际粒子)和“真灵”(藏生命,灵魂),天控制着地以及地上的一切。

帝曰:“光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藏之金匮,署曰天元纪”。这就是中华文明版的《创世纪》。

藏生命 “吃”什么呢?藏生命本身的能量可分为两种,即阴阳两气。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有着完全不同的作用。凡由经络直接从宇宙中吸取的能量称为阳气,凡是藏系统通过解剖生理系统得到的能量则称为阴气。 “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六气”。五味很清楚;“六气”如何吃?应当理解为星际粒子,既包括有机粒子,也包括无机粒子,这些粒子能量体叫做“精气”。如果借用暗物质解释,可能就是暗物质粒子。科学家已经证明宇宙的能量85%是暗能量,也证明了暗物质粒子的存在。只是一直找不到。《内经》中关于“精”的具体含义就有13项之多,后世又总与精液纠缠不清。《管子·内业》对“精”的解释可能最准确:“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星际粒子以“气”的形式,经由五条通道周期扫过地球。地球生物能接受、贮藏、转化这些生命素,所以“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间”。 “精”充斥整个宇宙无处不在,但无法看到。这些粒子进入人系统后,就变成了原料。五藏既贮藏也加工,精可以转化成气 “精化气”;精也可以变成血 “精生血”;还可以变成津液等等。五味中一样吸收了星际粒子,蛋白质、维生素等被生理系统吸收消化后,能量粒子部分被“脾脏”分离“化”如“藏”生命。离开了这些粒子,人将精尽气绝而亡。
   
“气”每年扫过地球时影响人类的生老病死。《内经·五运行大论》五运学说阐述中这五种气。星象算命也就是这个逻辑。这段五种轨道的气的运行图,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之外排列的周天二十八宿。即天体五象(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及中央北辰)的运行和太阳运动六气(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的运行相互结合。“五运六气”研究宇宙精气对人体的影响。五运研究的是地球轨道的变动,包括岁运、主运、客运;六气研究的是气的变动。中医将人体之外的天之气称为阳气,“阳者,天气也”。人体手三阳、足三阳六条阳经对应天之六气,经络将天之气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能量, “天食人以五气”。

岐伯曰:是明道也,此天地之阴阳也。夫数之可数者,人中之阴阳也,然所合,数之可得者也。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帝曰:愿闻其所始也。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臣览《太始天元册》文,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丹天之气:牛女——奎璧(双鱼座——金牛座)

黅(黄)天之气:心尾——角轸(摩羯、宝瓶座——人马座)

苍天之气:柳鬼——危室(室女座——金牛座)

素天之气:亢氐——毕昴(人马座——巨蟹座)

玄天之气:张翼——娄胃(天蝎座——双子座)


天之气对人体也有伤害,所以,病因分为阴病和阳病两种。源于解剖生理系统而最终影响到藏系统的病称为阴病。由于藏系统本身原因而引发的病称为阳病。阴病因是与形体解剖系统有关联的疾病,源自体内;阳病因则起源于天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源自体外。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通过经络可以直接侵入藏系统,故而阳病都来自体外,即是指天。《内经》观察到,天地气温之差,随着节气变化。差数使气交易位。气交的位易最明显的变化(最显著拐点),是大寒和大暑两节。大寒最冷,大暑最热。古人以冬至为过年,一年从最冷的时候开始,所以,气交易位就以大寒节作为指标。如果最冷之日,不是在大寒节这一天,提前最冷为“未至而至”,“太过”;延后最冷为“至而未至”,“不及”。所以,《素问》云“时有定位,气无必至”。一年四时二十四节、温热凉寒的秩序不会颠倒,这是气化之常(不变);但是,气也会早或晚。天之气在人没有顺从节气或者没有留意延迟提早时,就会伤害人体。 
 
《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帝曰:然而五味所资,生化有薄厚,成熟有多少,始终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地气制之也,非天不生,地不长也。” 《内经》“大气举之”将地球从下向上散发再释放出来的气称为“地气”、“大气”。“五味”不同,受地气制约。地球吸取留存了大量的星际粒子,释放过程对生命产生影响。《素问五常致大论》讲清楚了同人异地异态,同病异地异治,同药异地异效(还有异时)。要求医生根据地气治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阴阳更胜,气之先后,人之寿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气矣”。

与星际分子高度相关的精气神显然是生命之本。《黄帝内经》如何描述精气神?

精:从生命结构精分两种:藏生命的精华能量;生理生命中与生殖有关的精子等微物质。精气神学说中的“精”,与气、神相对应,是前者。依来源又可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是一个定量数,越用越少。先天之精也是生殖之精,具有生殖能力,贮藏并旋泄于肾。后天之精,源于清气和水谷,化生于肺脾胃,是人出生维持藏生存的来源。后天之精也是脏腑之精,清气和水谷化生后藏于五脏,其余者输藏于肾以备用。久病、劳逸过度都会导致精的大量消耗,但最大的消耗在人类情致变化和生殖过程。构成生殖之精的,主要是先天之精,任意浪费甚至透支,致使先天之精越来越虚,不但短命,还会带来其它疾病。七情六欲对藏象系统的伤害远大于解剖生理系统的有形疾病,所以在中医阴病因中,最主要的就是强调了情志对疾病的关系。情志过激,首先是伤气,而气为精所化,本质则是伤精。“恐惧不解则伤精”、“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

根据《黄帝内经》“人生十岁,五藏始定”的论述推断,孩子在10岁前五藏未定,藏系统并不能从饮食中化生“精”。只能来自赋予,父母的赋予如果只是一个精子 卵子,至少解释不了其他不用的无数精子。因此推断在只有在精子卵子结合的一刻,又有其他赋予,只能是“神”了,是个定数。后天之精,更多体现为藏生命的能量,可以多化多存多用。从饮食、呼吸中提取出来的“精”都叫后天之精。第一个来源是脾胃;第二个来源是肺。此脾胃并不是指解剖的脾胃,而是指脾脏 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人体的生理消化系统包括胃、大肠、小肠,营养吸收在大小肠,胃不是吸收而是分解食物。脾取饮食之精,不从大小肠入手,而从胃入手,两者所取不同。脾藏所取不是消化后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而是“精”。古印度《五十奥义书·商枳略奥义书》中也谈到了类似中医气化:“上气流行腹中者,分化纳于腹中水分、食物,而别出菁华。”此“菁华”就是精。第二个来源是肺。《内经》六节藏象论明确:“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肺从空气取的宇宙之精,进入藏象系统后与来自脾胃的宇宙之精结合,最后形成了“宗气”或叫“大气”,是藏系统的推动力。如果肺气虚弱,则宗气生成不足,少气不足以息,语言低微,身倦乏力,脉沉微等。

肺与经络直接从空间(天)吸取的精称为“阳精”;脾胃从地球产物(地)吸收再转化的精统称为“阴精”,其实都是一样。采集阴精和阳精与地形、气候有关,因而直接影响人的寿命长短。地势平坦、气候炎热地区寿命短,而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地区寿命长。长寿地区基本纬度偏高,地处山谷盆地。因为藏风聚气,世界文明最早发生发育的地区都是多水 盆地。《圣经》描述的伊甸园就像四川盆地;最早的中原就是伊洛盆地与管仲盆地。
  
气:古代哲学家认为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物质,就是星际粒子。《内经》中的气无形可见,象“雾露”般的无固定形状却可通过物质运动形式表现,是无形有征的能量运动。而且气周期性地运动不息、与生命始终。《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素问气交变大论》:“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灵枢脉度》:“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气的运动停止,便是生命的终结。《素问五常政大论》日:“气止则化绝。” 气存于五藏的,称为五藏之气,行于经络者称为经络之气。经络之气又分营气、卫气,营气行于脉内,一日夜五十周;卫气行于脉外,一日夜也是五十周。当十二经络充满时,其气又可溢向奇经八脉。气的最大特点是每时每刻都穿行不停,一停则为病。这个特点恰恰是精没有的。全身之气,分则无数,合则为一。例如,当太阳经被病邪侵入时,藏象系统中的阳气就奋力将邪病驱逐,此时人就会发热。阳气蒸腾着经络中的阴气(营气),使其转变为津液裹挟着病邪排出体外,这就是汗。如果用麻黄发汗太过,太阳经中的阴气必然减少,为了平衡,阳明中的阴气就来补充,当补充过猛,胃中气上逆,发生呕吐。如果发汗太多,其它经络补充不足,太阳经中阳气就会自行膨胀弥补阴气的空缺,此时就会心烦胸闷。过程中,大量的阴气被消耗掉了。

气的运行:清阳之气上升,重浊之气下降。同时,阴气生发而为阳,阳气潜降终化阴。清阳之气上出于眼、耳、口、鼻等孔窍;清阳之气向外开发肌肤腠理;这是“出”。浊阴之气下出于前阴、后阴二孔窍。浊阳之气向内归藏于五脏,这就是“入”。人体经气的运行与自然界天地之气的变化十分相似:

升:地上的水,由于阳光照晒变成了清阳之气,蒸发上升,在天上形成了云。

降:云在天空凝聚、温度降低,吸收了浊阴之气,化而为雨,又会从天空降落在地面。

升降循环:循环自然界有生机;没有循环自然界死水。自然界运动平衡破坏,天地之气的运行受到了影响,大地就会出现干旱和洪灾。同样,人体的平衡打破,阴阳之气的升降宣发受阻,就会疾病缠身。


除了精气神,《内经》中还有津、液、血、脉。“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所以气血首先=气,其次包含了血液。“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精、气、津、液、血、脉=气,是气的不同体现。《内经》基于来源本源“气”,发展出“气血”,再衍生出“精、气、津、液、血、脉”。体系因此完备: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

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暑,和喜怒者也;

是故,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淸利矣;

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

此人之常平也。”

气功炼丹就是修仙,源于《内经》的“精气神”与经络穴位。仙,是一种境界。了悟生死、天人合一的人就是仙。炼丹与仙学,就是研究实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也就是精神与身体融合,而达到真善美境界。内丹源于炼精化气, “炼丹採药”是指以精、气、神在体内运行,靠意念来运行各关窍。气经过温养(温暖热力的感觉)转为药,故养气亦称为採药(此採药,不到深山寻,只在心中求),而达到火候,则炼成金丹成仙。
内丹功法以精气神为修炼对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称初关,是炼精化气,乃炼元精,又称小周天。

第二阶段称中关,是炼气化神,乃炼元气,又称大周天。

第三阶段称上关,是炼神化虚,乃炼元神。


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是现存最早的系统炼丹理论著作。该书思想来源于《黄帝内经》 《周易》。作者"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古奥难懂。《周易参同契》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魏伯阳名翱,字伯阳,道号云牙子,会稽上虞(绍兴)人,生于汉桓帝元嘉元年,即151年。其父魏朗遭党祸被禁锢而死。时人尊其为"八俊"之一。汉灵帝五年(176年),魏伯阳26岁时隐遁山林修道。《周易参同契》仿照东汉出现的纬书之名《易纬参同契》。"参"是古文"三"字,"同"是相通的意思,"契"是"书"的意思。"参同契"三道即易、黄老与炉火。三者参合而成炼丹。魏伯阳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是同理,易与丹道相通,所以能用《周易》来解释炼丹。魏伯阳采用铅汞作为炼丹的主要原料,以及把黄金的恒定性作为永生类比。开启了丹鼎炼金术等。葛洪、陶弘景都可视为他的传人。在《周易参同契》中,魏伯阳记述了升华装置(丹鼎),把丹鼎看作一个缩小的宇宙,阴阳变化、万物终始都在其中。魏伯阳指出,炼丹过程正如以檗染黄,煮皮革为胶,用曲糵作酒等等一样,是"自然之所为","非有邪伪道"。他将阴阳五行学说用于解释炼丹术现象,认为万物的产生和变化都是"五行错王,相据以生",是阴阳相须,彼此交媾,使精气得以舒发的结果。他还提出了相类学说,"同类"的物质才能"相变","异类"物质之间则不能发生反应。

风行欧洲的炼金术,包括培根、牛顿等人也可视为魏伯阳的弟子(密码语言也类似)。牛顿因为研究炼金术而成为皇家铸币局局长,开创了英镑的金本位制度。不清楚这个本位黄金是否来自炼金术。炼金术组织如“玫瑰十字”“金蔷薇”等演变为“共济会”,共济会主力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从本源上讲,现代科学的祖宗是炼金术,炼金术(或炼丹术)的哲学来自《黄帝内经》 《周易》。

公元前800年前后的印度《奥义书》,记载古代印度的哲学思想,也记载了医学。本书总结了公元前1300多年的《吠陀》、《梵书》、《森林书》等内容。《奥义书》中发现了大量与中国古代哲学、生命学相似的东西,其中关于人体的认识与《黄帝内经》很一致,甚至表述的方式都相同。《奥义书》记载:“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皆原质也。故原质即形体。”这与中医“阳化气,阴成形”理论雷同;“阴阳合精气,人类由神生。”与“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一致。印度古人认为,眼中看见的世界是虚假的,是由气构成的。气千变万化,但其实都是一种根本之气的分化,“诸气皆臻于一也”。人的本质就是气(生命气息),关于气的概念,《奥义书》和《内经》一样也有多种描述:空气、粮食、各种神灵、最伟大的大梵神。但可归纳为两种:一是指肉体内的“内自我”、“神我”。可以将其理解为灵魂。由于是人的神性部分也可以直接引伸为大梵、“彼”、因陀罗等;而是指体内真气。《奥义书》是瑜伽的经典,主要修练人体内的真气, “生命之气息,即诸体之真元”。印度人将人体之气分为五种分属不同的部位,而且有不同的颜色。与《内经》也十分相似。这部书中也记载了经络14条。最重要的脉有两条:苏寿门那脉和喜多,这两条脉的走向与任、督二脉很相似。 “百又一心脉(喜多脉),唯一通头顶,上升达永生,余皆生死引。”人要想长生不死,唯一可修的就是“心脉”。它将脉分为二种, “一脉分为二,二者遂离析。”《内经》也将脉分为二种,即阴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为三阴三阳。《奥义书》也说各种脉“如辐共车毂,诸脉心内敛”,也是一个轮状辐射结构。

中药药性分析以及组合禁忌理论的即使仍然是“气”或星际粒子。地表之物皆可为药。因为它们地同样可以吸取、截留、保存星际粒子精气。星际粒子分为五种类型,通过五条气道到达地球。但这些精气还只是“原精”,不能直接被藏系统吸纳。要加工转化为藏系统的能量。有些中药所截留的精气,很容易转变成藏象系统的气,例如黄芪、人参之类补气;黄精、地黄之类补精;有的可以舒通经络,如通草;有的可以通阳,如桂枝等。藏系统是通过脾胃吸取饮食中药所含之精,因此中药的给药途径最主要的有两条:一是脾胃吸收,二是经络穴位吸收。除此而外,中药再无其他给药途径。中药提纯后通过肌肉注射给药约占中药不良反应的3/4,正是因为违反了药理与给药途径。中药的药效基于“气”,即天之气星际粒子在地表的留存。据此据此可以根据“留存能力与留存量”判断药效。大海中“病毒”最多,因为水是精气最好的载体,气遇水而聚,遇风而散。风小的盆地山谷出好药。古人使用的大多是水分多的鲜药,都是进山采药,很少有人在风大的海边采药。 “芳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因为草本植物留存时间远不如无机物长,影响量。同样的15年的长白山野山参与种植参不可能同效,虽然物理化学元素一样。

另一项验证是雨水与雪水的生物活性。腊月雪水被称为"廉价药",《本草纲目》说:"腊雪甘冷无毒,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瘟疫。"俄罗斯医学研究,常喝雪水可以恢复萎缩了的机体细胞组织、使人年轻。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1-2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当然可以解释说,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要多,而雪水中的重水含量比普通水少25%,重水抑制新陈代谢。那么,为何同样是水,变成了雪就变了呢?雨水一样,如果谁认为雨后春笋是因为浇的水多,不妨去试试。雪水与雨水无非是h2o上过“天”而已,仍然是“气”的作用。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内经》已经在几千年前预言了西方人身体壮不易外感,“病生于内,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哈哈哈。中医哲学是为藏生命服务的;中药也不是只针对解剖肉体的,它是针对藏 象生命体。中药中直接用于解剖形体的不多,很可能与西医类似是凭借物理化学成分起作用,也可以被西药替代或者直接提取元素成为西药。《本草纲目》中标解剖肉体有毒性的药大约占了70%左右。因为藏系统是本,而解剖只是表,所以对解剖形体有毒,对藏象系统有利时,丢卒保车。另外,对于毒药的用量《五常致大论》有明确标准:“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反过来,中药里“十八反、十九畏”之配伍禁忌,在现代科学试验上未必找到验证。因为违反配伍禁忌原则,完全可能不伤害解剖器官,但却伤害藏系统。

中药的药效还特别强调君臣佐使的组合,以及18反之类的不能组合。组合的作用绝不是元素相加相减。但是如何说清它的原理依据呢?必须要理解《周易》的《巽》卦。该卦讲朝廷大员与位置的不同组合,现在叫政治人事改革调整。“巽”在风水中非常重要。古建筑布局以“坎宅巽门”为最佳。正房坐北为坎宅,巽门即东南门。八卦“巽”代表风,风负责运输“气”,因此被崇尚。深圳“巽寮湾”的取名就是根据东南方位与臧风聚气,期望建“寮”于此湾,吃喝不愁。《周易》记载,无论檀父“贞”周原,还是周公“象宅”“地中”洛阳,都显示“风水”已经在周易前成熟,而且更加侧重“天地”即环境对“人”的养育,目标天地人合一,并不是“迷信”。风水中根据物体摆放位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能量”的理论,实际上就是“拓扑学”,简单说同样长度的线圈成不同几何形状,围合的面积不同。除了风水,中国人用一种更有趣的游戏来表达传递“巽”的排列组合与能量场思想,那就是“麻将”。牌无分好坏,不同的组合才有价值高低。“巽”是拓扑理论在政治组织与人事中的应用而已,人与“鼎”“床”的不同排布组合,能量场也不一样。没学会的忽悠不表示是真知是迷信。结合拓扑学,不仅可以理解重要的“组合论”,也理解了毛主席把麻将与中医同列。

真正的中西医结合,不能将两者相混;只能各行其是,各展其能。简单的方法,首先相信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对现代医学能够清晰有效解决的疾病,在全身、长期副作用可接受前提下,应当完全接受。对现代医学技术本身无能为力的更多所谓慢性病、病毒病、绝症,至少还有一条大路。绝不是死马当活马医,而是哲学不同。比如病毒性肺炎、肠癌从现代医学或者生理医学角度是绝症,而在中医角度不少却是“表症”。

中医的复兴与回归,是生命哲学。绝不是排斥现代科技。恰恰相反,在哲学的指引下,中医应当用于引进现代科技。比如随着检测手段与技术的进步,在多路径互相验证辩症思想指导下,完全可以对望闻问切进行革新;在机器人技术与数字成像技术进步的基础上,针灸完全可以实现智能化与精准化等等。对重要的药性,应当智能化精准检测,而不是依靠经验。对于西药本身,也应当根据“君子用极”的指引,大胆使用,明确使用,但是应当坚持君臣佐使组合,对大寒类药物配合补精药物。

五藏结构与诊断治病



人的身体搭建,就像盖房子。先以骨骼建立躯干承重结构,再以筋束缚关节,脉以流通血液,肉以充实饱满,最后用皮毛包裹封闭外围并装饰。人体从内到外这个结构,就是五藏肾肝心脾肺从内到外所生所定的,肾生骨,肝生筋,心生脉,脾生肉,肺生皮。所以中医“治本”就是调节人的五藏,五藏调和百病不生。身体也很像一棵树,特别是藏生命体,在很多修行里都把它当一棵树,道家张三丰有《无根树》;喀巴拉修炼一棵倒着的生命之树,他们的修炼方式似乎都与《内经》藏生命哲学同源。犹太教的神秘主义系统叫喀巴拉,也是共济会的哲学。喀巴拉生命之树用来描述通往"神"的路径,以及神从无中创造世界的方式。卡巴拉学者使用生命之树作为创世的示意图,从而将创世这个概念发展成为一个完全的现实模型。根据圣经《旧约》,生命之树位于伊甸园中央。

4.png


《黄帝内经》这棵树的中心或核心是五藏,枝枝叶叶花花果果是生理组织,而树根系统像是藏生命隐藏。五色、五臭、五声、五液、五味等生命现象,都是五藏所生所主。《五常致大论》说:“所谓中根也,根于外者亦五,放生化之别,有五气,五味,五色,五类,五宜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就是通过这些外在现象分析判断内在疾病。因为内、外一体、内定外、外象内。好比看树的枝叶花果是否茂盛香艳丰满就能知道其内部的根系是否发达以及土壤肥力水分元素等。

肝生的枝干就是筋,开的花就是手指和脚趾(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手指和脚趾的指甲是筋之余气所生,所以看指甲就知道肝脏好不好(月白),在上部头上结了两个果就是双眼(肝开窍于目)。如果肝病了,筋、爪甲、眼就会展现病态的表现;如果筋、爪甲、眼睛病了,那病根可能就在肝上。心生的枝干是脉,开的花是人的脸色(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结的果就是舌头(心开窍于舌)。肺生的枝干是皮,开的花是毛(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结的果就是的鼻子(肺开窍于鼻)。肾生的枝干是骨,开的花是发(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过早的骨质增生、头发早白就是伤了肾;结的果就是耳朵(肾开窍于耳),肾虚就会耳鸣。色欲伤肾精,肾主骨,色为刮骨钢刀。脾生的枝干是肉,开的花是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结的果就是口(脾开窍于口)。所以当口唇、肉出现病态的时候,病根在脾。中医里的器官联系比西医多得多,绝大部分超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范围。如耳病治肾、眼病治肝、鼻咽病治肺、口腔病治心治脾,等等。

除了以上有形的看得见的组织。五藏还生成眼睛看不见但其他感官能发觉的性情。每个人都是性情中人。都有喜怒思悲恐。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悲,肾主恐。心病还需心药医。中医概念的致病有3个因素。一是外邪: “风寒暑湿燥热,不当其位,是天之邪气也。风气入肝,寒气入肾,暑热之气入心,湿气入脾,燥气入肺,是害人之五藏也。”二是饮食、劳倦过度的内伤。第三就是七情致病,这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情志与气的运行(气机)密切相关,气行不畅易致 “瘀血”,也会影响“津液”的代谢与输布,形成痰、湿、饮等。性格忧郁的人患癌比开朗的人要高15倍。《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三气周瑜吐血,因为怒则气上,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往上走,血就上行从口中吐出。大喜伤心,喜则气缓,造成心脏跳动的也缓慢了,停止跳动人也就过去了。大思伤脾,思则气结,人在思考思念时都会没有胃口,就是因为思则气结于脾,脾不能消化食物就没有了食欲。大悲伤肺,悲则气消,人在悲伤大哭不止时会哭的上不来气,就是因为悲则气消,肺气不足就会上不来气。大恐伤肾,恐则气下,就是因为恐气往下走就被吓尿了裤子。据说警察查房,立刻阳痿早泄。

情志过度而生的病还需情志来治。《内经》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悲;恐伤肾,思胜恐。胜就是克,还是五行相克。对证下药,不一定都是草药,还有可能是“笑药”、“怒药”。据说植物也有情绪,也影响生长。想得到却得不到就会怒,得到之后就会喜,得到又失去则悲,彻底失去时又害怕失去,这些都是自然的性情,自然的道理。但每一种心情都不可过度,《内经》说保持平和的心态做到不怒、不喜、不思、不悲、不恐,使五藏调和皆顺其性才健康无病。方以智总结:“东西圣人千百其法,不过欲人性其情而已。性其情者,不为情所累而已。”

《内经》以及《伤寒论》都没有精神病的概念,只有疯癫之证,也不是“脑子坏了”,精神病其实是“脾胃坏了”,是一个中焦疾病,“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精神病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狂躁型的“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阳明实证,属于胃病的范畴;还有一种 “捻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的太阴虚证”。鬼谷子说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 《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此阴阳之道是三点螺旋升级的道,侧重“变易”,与物质概念机械阴阳是根本不同的。西方哲学基础《圣经》把“天”或“上帝”人格化,有了感情倾向,与老子说的把万物一视同仁都当刍狗不一样,因此源于《圣经》的西方文明排他,源于《周易》的中华文明融合。科学文明是“地”的文明,如果不与“人性”螺旋,很难指导人类,比如西医学只能把人看成“地”的一部分,没有“人性”如动物。

 西方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荣格的研究的正是“人性”,也是试图从“意识”角度探索“人”,包括心理致病,典型如神经官能症(癔症)。师徒俩最后分道扬镳。弗洛伊德专门关注研究《圣经》索隐,还写了“摩西出埃及”的索隐专著。而荣格更关注《周易》,他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潜意识分析心理学宗师。“情结”“内向”“外向”等心理概念都是他提出的。荣格最感兴趣的是《易经》占卜,同时也专门研究塔罗牌占卜,和周文王周公一样,目的并非是算命,而是试图揭开易经占卜准确性的“所以然”,基点是“天地人”三点螺旋的一点,深邃秘密的“人性”,或叫“人心惟危,人心惟微”。超越因果性存在的“同时性原理”就是螺旋互联。他说《周易》不是谁都有资格用。 “《易经》彻底主张自知,而达到此自知的方法却可能百般受到误用,所以个性浮躁、不够成熟的人士,并不适合使用它,知识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也不适宜。只有深思熟虑的人士才恰当,他们喜欢沉思他们所做的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在当时,荣格顶着压力说 “想要进入《易经》蕴含的遥远且神秘之心境,其门径绝对不容易找到。假如有人想欣赏孔子、老子他们思想的特质,就不当轻易忽略他们伟大的心灵,当然更不能忽视《易经》是他们灵感的事情。以前我绝不敢公开表露出来,现在可以冒这个险,因为我已八十几岁了,民众善变的意见对我几乎已毫无作用。古老的大师的思想比西方心灵的哲学偏见,对我来说价值更大。”“《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些人,则晞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暗如黑夜”。

《素问•金匮真言论》把五音与五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喜、恐)联系在一起。如宫调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商调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角调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具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徵调热烈欢快、活泼轻松,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羽调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吕氏春秋•古乐篇》云:“昔陶唐之时……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原始歌舞实际就是音乐情志疗法,而且容易普及施行。《乐记》是我国最早的音乐专著,为《礼记》的一篇,把五音(角、徵、宫、商、羽)理论确定下来,重视乐和礼的关系。古人以琴道修身养性,而且不同的曲目针对不同的五藏与情志。《乐记》云:“乐者乐也,琴瑟乐心;感物后动,审乐修德;乐以治心,血气以平。”

琴棋书画,琴居首位。“琴”被视为圣人治理国事的圭臬,君子修身养性的凭藉。班固:“琴者,禁也。所以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 “琴”的五弦象征五行,到后来增加文王、武王的二弦。古琴上的徽位分别象征十二月, “十三徽象期之月,居中者象闰。”另外,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这就是为何傅兑、箕子、孔子、诸葛亮等等都是琴师。桓谭被刘秀弹琴罢官是个著名故事。桓谭以“优美”而非“规矩”为标准,在宫中弹奏民间琴曲,刘秀感到新鲜,大为赞赏。很不幸他碰上了著名的“正人君子”大司空宋弘,这个人就是力谏刘秀“好德如好色”“糟糠之妻不下堂”的人。宋弘本来推荐了桓谭,反对他给皇帝演奏“靡靡之音”,把桓谭训斥一通。刘秀也很能装,桓谭被罢官。有亡国之音,就有亡人之音。
  
除了五藏,《内经》认为人有六腑:大肠、小肠、胆、膀胱、胃、三焦。前面五项都可以从生理解剖学上证实和对应,而三焦腑目前找不到。阴阳、藏与象、五藏与四脏 六腑部分,这些可以解释中西医对生命结构的认识差异,甚至可以认为《内经》更超前、更完善、结构更完整。然而,《内经》明明说三焦是“腑”,就应当属于生理解剖系统,如果东拉西扯何以为信?《黄帝内经》有句名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而且出现了两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

本文试图解决这一几千年的难题。托名扁鹊的《难经》正是定位解决这类《内经》难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逻辑如下:

1,依据原著,对后世解读不予采信(因为没讲清楚);原著中首先依据《素问》,其次《灵枢》。因为《灵枢》不能确定是原著(许多矛盾正是来自《灵枢》);与《易》原经文,以及上古文件如《山海经》遗存比对;与类似《内经》系统的古印度学说比对。


2,坚信《素问》关于“六腑”之一的定义,坚持《内经》系统论、整体论,以拾遗补缺的方式将藏 象生命结构填充完整闭合。(《内经》原文必有遗失)。


3,结合现代解剖进展,推测三焦组织的可能性。现有生理解剖结构本身并不完美。不断地有“新”组织、“新”器官又被发现。


按照阴阳、藏 象的生命哲学,“9脏”以及五藏六腑的结构要么少了一“藏”;要么多了一腑。在·《素问》中不仅明确有三焦腑;而且《灵枢》及临床都有验证的三焦病。因此必有六腑的三焦。三焦胀为胀病之一。《灵枢·胀论》:“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三焦不通老病缠身。中老年人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 “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顽固病的总病根。出现高血压、高血脂、风湿骨病、颈椎病、腰肌劳损、腰部酸痛、椎间盘突出、女性产后风、老寒腰、便秘、前列腺、女性更年期综合症以及妇科炎症等等。

以上三焦病显然都涉及“老”,而《内经》中关于老的决定性因素描述是“精”与“天葵”。因此“三焦”必与“精”与“天葵”相关。天癸至,任脉通,故天癸实际上是先天真阴,因先天,故为天,因其为阴,故以癸论。天癸乃真阴真阳,其天为阳,其癸为阴,真阴真阳乃真元,为性命之本。癸字读作guǐ ,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兵器二戣( kuí)交叉,应该寓意其力量与阴阳交合。《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月在癸曰极。常用“癸水”指月经。

3.png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因任脉阴,督脉阳,故任脉为地道),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因天癸为真阴阳,故天癸至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基于必有六腑,则五藏之外,必有与三焦腑对应的另外一个无形的但主导性的“藏”一类的藏生命结构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前文已述,藏生命=五藏 经络。因此与三焦对应的必在经络中(这可能是《灵枢》多次阐述三焦的原因)。生理解剖结构的四肢对应经络线与小穴位;胸腹部才有五藏六腑,因此三焦对应的是“背腧”,即在腰背脊椎中的“大穴位”。巧的是《灵枢·背腧》正是论五藏之腧在背。“天葵”也正“藏”在此处中心“命门”。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内经》中的“焦”只有两处,一处三焦,一处在此“背腧”。焦,在此指脊椎棘突。五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背之足太阳经,是为五藏之俞。五脏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五个俞穴。心俞、肝俞、脾俞、肾俞,成为在背部的对应点,五脏之俞串珠于背部,自成一体。但是缺了一个最重要的“俞”,“命门”。体前肚脐眼为神阙,而后正对命门,神阙与命门乃性命之门。瑜伽理论中,脐轮是身体元气的中心,也是热和火的中心。它的位置是在肚脐部位(丹田),但在练调息瑜伽时,通常总是体会到它在身躯的背面(即命门),而不是在前面(按:指丹田一带)。道家内丹修炼也是如此。

2.png


经络人体而言,上为黄庭应心性,下为气穴应肾命。神阙和命门连线以及黄庭和气穴连线中点乃《素问·刺禁论篇》“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所指的“小心”(从尾闾骨向上数第七节之正中的脊柱骨内腔中),是真正中宫,其所藏为天癸,其下输气穴所谓肾间动气(肾气、元精),上输为黄庭。天癸为性命之本,神阙和命门连线以及黄庭和气穴连线交叉,是不是就是“葵”字的甲骨文与金文(《易经》时代文字)。《素问》说的肾气,《难经》解释是“肾间动气”,是元精。肾间动气也是卫气的总来源。肾气旺,卫气固,表现为机体不易感受外邪等等。

三焦对应的气穴、命门居中,则少阳(胆、三焦)、阳明(胃、大肠)、太阳(膀胱、小肠)皆居于所有三阳腑全躯干中下部,而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所有三阴之脏全居于人躯干上中部。如肝上胆下,心上小肠下,脾上胃下、心包上气穴下、肺上大肠下、肾上膀胱下三阴三阳的表里相配也很清晰明显。其以肝胆、脾胃居中交叉相互锁扣和联络,这又是一个“葵”字。这样的藏 象生命结构很精奇,也验证了《内经》《伤寒》的三阴三阳理论。

各种激素尤其是荷尔蒙都关乎三焦系统,上赤下黑,前赤后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胰岛;性腺与经络体系直接相关,上、中、下三部就是“三焦”。但《内经》描述很少,应该是遗失了,只留下概念“三焦”。印度瑜伽与密宗的三脉七轮与“三焦”体系可以清晰对应,可作参考。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但密宗却有“三脉七轮”。三脉即中脉、左脉及右脉。左脉为白色,右脉为红色。左脉下通右睾丸,右脉下通左睾丸,女性则通子宫。所谓七轮,就是: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梵穴轮。七个脉轮是七个能量聚集点,主宰着人体不同的组织系统,它通过内分泌及脊柱神经系统与肉体连结,调节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借由这种方式,使所有的器官、组织及细胞就得到了能量。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的腺体对应中医之三焦系统,能通调全身元气,但并不是元气本身。特别是下焦产生的雄激素、雌激素的减少影响到其它系统的运作,使男性、女性身体所有器官功能下降。这完全吻合《素问·上古天真论》的描述。激素量的控制很精微,量大为壮火,有食(肾)气之弊;少火乃生气,其调节是双刃剑,类似丹修火候。最有效办法唯有调心使“阴平阳泌”。《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决渎之官”就是控制阀门。《素问·五藏别论》称三焦为传化之府;《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指出三焦也参与对水谷的精微变化为营气,以及传化糟粕的过程。相关的各种功能不能没有三焦这个内分泌系统提供的激素。

《内经》命名三焦,十分精准绝妙。焦字=上3鸟 下火。古文中“三”有时指3、有时指不确定多数。焦字3个鸟指的就是不确定多数。老子“三生万物”的意思也被天葵、命门、肾气表达出来。如果实质3,上为垂体、甲状腺;中为肾上腺、胸腺、胰岛;下为性腺。焦急、焦虑、憔悴都和它们相关。命门有多处,如肾间动气处,或脐后,或山根处,都是系心之处,拴住心猿意马。拴不住就是孙猴子的状态。《黄帝内经》先说心开窍于舌,又说心开窍于耳。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心主舌……在窍为舌”。心到底开窍于哪?自相矛盾,实际在暗示《黄帝内经》中颠三倒四而又举足轻重的“三焦”概念非同小可。“焦”者,“交”也。此言暗示“明三焦,暗三交”,暗示三焦概念背后真正的传统内功不传之秘。

《难经》所言“心主与三焦为表里” 就是理解到了心神对激素刺激的欲望的调控。他对三焦的定位就是“脐下肾间动气者”为主(下焦主要指“性腺”);其他为“别使”。三焦通行元气之说,首见于《难经》。元气,为人体最根本的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三十六难》:“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命门之用在于“肾间动气”,肾间动气是三焦之原。《难经》的“肾间动气”具体化明确诠释了《素问》之“肾气”。《难经》定位肾间动气为原中之原: “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明确“原”与“别”的关系),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三焦称为“原”, “肾间动气”定位为“三焦之原”,就是原中之原。三十一难说:“下焦者……其治在脐下一寸”。而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可见肾间动气(原气)的部位就在下焦。就是说下焦是肾间动气(原气)部位,真正为原气之“别使”者,是上焦与中焦。下焦主要指“性腺”,即男性的睾丸、女性的卵巢。可分泌性激素,促进发育及副性征的出现。卵巢的功能还要产生卵以及发育子宫。

 “焦”本身香甜,但也会欲火焚身。在《山海经》、道教洗髓丹修、佛教《华严经》都有“沃焦”的概念,都与上“水”下“火”有关;都是浇灭情欲之火修仙超度的关键。“三焦”的取名应当与“沃焦”同期同源同义。《山海经》记载,后羿射下九日落在沃焦山。《山海经佚文》说:“沃焦在碧海之东,有石阔四万里,居百川之下,故又名尾闾。” “尾闾”本身就是督脉重要穴位,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在丹修中,尾闾关又名九窍,乃洗髓之法上天之路(3条)。肾内有金鼎,共三路上通夹脊,直透顶门而上泥丸,通一身之骨髓,洗去凡髓,换成仙骨。有意思的是,在佛教《华严经》中也“沃焦”,沃焦山为大海底下吸水石,广大如山。其下为地狱之火气所炙,故此石经常焦热(欲火)。而沃焦石之海(沃焦海)乃众生受苦之处。佛教用沃焦比喻凡人情欲无穷无尽,犹如此石之焦热难耐;在华严经中,释迦牟尼别号又称“度沃焦”,佛为超度此苦之人。

《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腑,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说明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如果三焦水道不利,则脾、肺、肾等脏腑调节水液的功能不足,引起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产生痰饮、水肿等病。

《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灵枢·营卫生会》又概括为“上焦如雾”。所谓“如雾”,是形容上焦心肺敷布气血,犹如雾露弥漫,灌溉并温养全身脏腑组织。

《灵枢·营卫生会》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中焦如沤”。沤,是浸泡。所谓“如沤”,是形容中焦腐熟、运化水谷的作用。

《灵枢·营卫生会》说:“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就是说下焦有排泄二便的作用。

认识到三焦首先是与命门、气穴及天葵对应的激素腺体。再从“水道”角度将它完善,部分水道是“脉”,脉与生理血管不同,它是一个象血管一样的网络但不封闭,更像是河道网络,既可以气化也可以渗透蔓延。根据现代医学解剖的进展,在身体中贯穿各组织器官的“脉”,还包括胆管、淋巴管、输精管、输卵管、输尿管等各种管;还包括全身器官的各种包膜(脑膜、胸膜、心膜、血管膜、肺膜、胃膜、肝膜、腹膜、肠膜、骨膜、横膈膜、纵膈膜等);还包括“间质”。他们与腺体连为一个水道大系统(外水道、内水道)。

三焦与淋巴系统密切相关。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导管可以沟通全身津液,类似水道出焉,因此也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比如卵巢皮质内有丰富的淋巴管互相连接成网。淋巴毛细管围绕在卵泡的外膜和黄体的周围,内膜和颗粒层往往缺乏。在髓质内,淋巴毛细管集合成较大的淋巴管出卵巢门,注入腰淋巴结。

肠系膜早被发现,但之前解剖书都将肠系膜视为一系列零散的薄膜组织,不同的肠管对应不同的肠系膜。最新研究发现,肠系膜是一个连续性的器官。但解剖学无法确定肠系膜应该属于人体的哪个系统。因为肠系膜在是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系统中都有重要作用。

《科学报告》杂志上美国的研究人员爆出:一个以前从未发现的新器官存在于人体内,而且这是一个最大的器官。人体含有70%以上的水份,这些水份并非固定,而是通过体内介质来进行快速流通,这种体内介质就是 “间质”,它存在于皮肤表层下方,用来连接动脉、静脉、肌肉筋膜,肠道, 肺等五脏六腑及泌尿系统等等所有器官和组织,被研究人员称为“液体流动的高速公路”。人体液体中一大半存在于细胞中,还有一部分存在于心脏、血管、淋巴结和淋巴管中间,剩余的则是所谓的间质。科学家称,承载这些间质液体的网络组织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并且是最大的器官。这是一个极其微小、充满液体并穿透结缔组织的通道网。周围被动脉、静脉和肌肉间的筋膜包裹。这一发现重塑了我们对人体的理解,还能更好解释为什么癌症在侵袭体内某些部位时更容易扩散和蔓延。“间质”器官遍布全身存在于人体组织间隔内,一半以上存在于细胞内,另一半存在在心脏,血管,淋巴结和淋巴管内。间质由强胶原蛋白和柔性弹性蛋白结缔组织蛋白组成,间质液体在整个过程中移动。 

前文为了发现“三焦”与印度瑜伽与密宗进行了有效验证。印度无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但密宗却有“三脉七轮”。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其实中医的八脉最重要的也是三脉:督脉、任脉、冲脉。任督二脉不用说了。卵子受精的瞬间,当细胞一分为二的时候,任督二脉就出现了。冲脉的“冲”字,含有冲要、要道的意思。冲任之脉,命门之所就是人身上的生命要地,上述生命要地跟性敏感区是一致的,就是腰部和下腹部及腹股沟即大腿内侧和生殖器及周围。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冲脉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上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显然,“冲脉”与生殖机能关系密切,比女性更重要。冲、任脉盛,月经才能正常排泄,故又称血海。任冲失调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如:月经失调,痛经,女性内分泌紊乱、功能性子宫出血等,也可导致皮肤病、乳腺病等。冲脉起于胞宫,又称“血室”、“血海”。冲脉有调节月经的作用。冲脉虚衰表现为月经量少色淡,甚或经闭,不孕,或初潮经迟,或冲脉绝经过早。冲脉气结可表现为经行不畅,量少或愆期,或乳房胀痛,乳汁量少。

冲任受损是妇科病的主要发病机理。冲任二脉与藏腑虽不直接络属,但却通过肝脾肾的所属经脉与之间接相通,因此冲任二脉的生理功能可以说是肝脾肾三藏的功能体现,所表现的证候也是三藏的证候。肝主藏血,肝血有余,下注血海为月经。肝主疏泄,疏泄太过则月经先期量多,疏泄不足则经血不能如期下注血海月经后期、量少,甚则闭经。故临床有人称肝为冲脉之本。肾藏精,主生殖,肾气盛则任脉通,若肾气虚,则致冲任不固而发为崩漏、带下、胎漏或无子等病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月经以血液作为其物质基础,脾胃精气充盛,血海盈。临床常用的“治血先治脾”即源于此。故冲任之为病多责之于肝、脾、肾。更多在于肝与脾。

《七剑下天山》的傅山傅青主历史上确实是反清复明的剑客、为反清搞金融战与顾炎武开创了山西票号(义振泉)。他还是妇科第一人。《傅青主女科》说:“血海太热则血崩,寒湿搏结冲任则病痛经。”傅山认为:“调经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亦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补其气,盖气旺即血自能生,抑气旺而湿自能除,且气旺而经自能调矣。”治疗白带的首选方剂当推傅山之完带汤。方中以党参、苍术、白术、山药健脾燥湿为主药;配合陈皮和胃理气;柴胡、荆芥穗疏肝散湿;车前子泄肾中之湿浊而有补肾之功。完带汤为女科第一方。傅山云:“不损天然之气血,便是调经之大法。”妇科多用补益扶正之品,是因其性缓,急用之时非大量不能取效,而次药多为佐使之用。正可谓“善医者,善用纯和之品而大病尽除,不善医者立异惊奇,不惟无效,反致百病丛生”,这句话是妇科用药特点最好的诠释。

附文


拙火定:西藏佛教密宗所修定法之一


人体内有无数的精细神经脉,亦称经络,是一种能量运输的通道,数量多达几十万根。有粗钝的,有精细的,肉眼看不见。十四条较为重要,最重要的有三条:中脉、左脉、右脉,中脉尤其重要, 修持者非经此不能得到大成就。 中脉在脊髓内,由脊柱尾部海底轮(会阴穴)直升至顶轮。左右二脉通于人体的左右两个鼻孔,上行入脑,夹中脉下行,至平行于脐下四指处的生法宫位置,与中脉汇合。左脉为水脉,属阴,右脉为火脉,属阳。所以,左脉又称太阴脉,右脉又称太阳脉。

海底轮:位于尾骶骨下端,是其它六轮的根基,有四大脉、三十二条支脉。

生殖轮:在生殖器官根处,有八条大脉,三十二条支脉。

脐轮:在中脉的脐处,有十六条大脉,六十四条支脉向上弯出。

心轮:脐以上四寸处,与心脏同高,有四条大脉,八条支脉,如伞形向下。

喉轮:由眉间轮向下,到喉结的地方有四条大脉,十六条支脉,向上弯出。

眉间轮:在两眉之间,印堂稍下的地方,有六条脉瓣。

顶轮:相当于百会穴,有八条大脉,三十三条支脉,如伞形覆盖。


左、中、右三脉的最低交会点均在脊柱骨尾端海底轮处,它是宇宙能量或称之为灵热的储存库。一般人未经修练,终其一生都会处于潜伏或休眠的状态,这股能量一旦被唤醒,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热称灵热,沿中脉上升经过各脉轮,最后与顶轮的大自在结合产生神秘的体验。拙火修持到高级阶段会产生“火光三昧”,据说贡噶活佛在贡嗄山修习“拙火定“时,室外10米以内积雪全部融解,一般修习“拙火定“的人,身体都能抵抗寒冷。

拙火被唤醒会出现五神通八种功能:

  1、牢精:地息,入于中脉,牢精不失,展转益精,身体充实。
  2、 润泽:水息入于中脉,身体润泽,洁净光软。
  3、 暖盛:火息入于中脉,极生暖气,寒不能侵,病不能染。
  4、 轻安:风息入于中脉,身体轻盈,行走快捷,行走有无痕之相。
  5、 不显:空息入于中脉,身体为空,不显形状。
  6、 光净:白精(父精白明点)增益,充满全身,身有光明。
  7、 不见:赤血(母血红明点)增益,上行充盈全身,人、非人等不能见。
  8、 无碍:证得色身如幻,空明不二,五蕴皆空,成就虹身,故能穿山透壁(不是真的穿,是指世界上的东西无法阻挡他),于一切处无有挂碍。这种境界离成佛不远了。

人体经络体系,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目前已被“科学”证明。本文不再详述。人体经络体系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的网络体系。”。经络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是干线,络脉是支线。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它们分别与藏腑相连接,十二经脉与无数络脉相连,纵横交错,形成了一张立体的大网络,大网络上还分布着三百六十多个穴位。十二经络的名称里都含有一个藏腑的名字,经络内连脏腑,外连四肢百骸,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藏腑没有经络,就是死的。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人体十二正经加上任督二脉组成了人体大框架,经是主干,络是支节叶曼,人体整个是被经络包围穿插组合起来的一个整体(古印度人记载了几十万各小经络)。“人活一口气”,而经络则是气在人体内的的运行通道。只有活人自己才能感受到经络的存在,解剖尸体根本找不到经络。

经络是客观的,但不要神秘化。

首先不要“神话”,宇宙智慧(天或上帝只是称谓)是没有人格化倾向的。不会因为谁祭祀多就把他选为上帝的子民,都一视同仁。这是《易经》天的哲学与《圣经》上帝哲学的根本差异。所以老子才解释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天把人当狗,而是人与狗以及万物在宇宙智慧的统治下没有人格化、感情化的倾向。地球万物都一样地可以接受星际粒子,都必须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因此,动物、植物一样也有直接接受“天之气”的经络系统。只是“人”把它们忽略不研究而已。笔者就有一位老友,几大中医世家的长孙。他不是医生,但受家学影响,他能够找到甲鱼的经络,并用针灸的方法为甲鱼“麻醉”(类似尼克松访华所见神奇的针灸麻醉手术),再无痛苦地清炖甲鱼汤,他的理论甲鱼无恐惧、悲哀、怨恨(情志),因而汤十分鲜美。

其次,经络不要机械。在后世在经络理论里,有一个人体十二经络时辰运行的时间表。规定各个时辰人应该注意什么。关键点是睡觉。特别是1-3时,肝经主,肝在加紧排毒,应熟睡。11-13时,心经主供血,全身动员,但肝脏进入休息状态,感到疲惫,午休补心。之类。人是动态的平衡系统,并不是精密的手表。而且各地个人有各自不一样的平衡。《素问》通篇都在讲“平衡”,而不是“手表”。达芬奇睡眠法分段睡觉,总共深度睡眠4小时足够;波罗的海居民以及爱斯基摩人一年只有阴阳两季;非洲热带、东南亚雨林只有雨季旱季,他们没有四时12时辰,但也要遵守他们的天地阴阳平衡。这才是《易经》《内经》的本质逻辑。最多说,在中原地区,四时十二时辰分明,在“地”环境还没有出现电灯、空调的条件下,对于不用披星戴月辛苦劳作的上层闲人(或贤人),可以这样保养自己。按照三螺旋理论,当“地”的环境变化后,“人”也会互动重新平衡,唯一不变的只有天。实际上《素问》中没有这样类似钟表生活的表述(也不可能有)。《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过:“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不是十二时辰作息表,而是原理原则。

现代医学对睡眠与觉醒的机制还不太清楚,但多数都归因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或者激素与体液的调节。而在《内经》中,就归因于卫气的周期性运动。当卫气全部进入五藏,则人就处于深度睡眠状态,而进入体表就醒来,《内经》里多次用这一机制对与睡眠有关的疾病进行讨论。与现代医学的进步往往是吻合的。

《大惑论》帝曰:病而不得卧着,何气使然?岐伯日: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人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黄帝曰:病目而不得视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卫气留于阴,不得行于阳。留于阴则阴气盛,阴气盛则阴跷满,不得入于阳则阳气虚,故目闭也。黄帝曰: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日: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解焉。肠胃大则卫气留久,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黄帝曰:其非常经也,卒然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已食若饮汤,卫气留久于阴而不行,故卒然多卧焉。黄帝曰:善。治此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藏府,诛其小过,后调其气,盛者泻之,虚者补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乐,定乃取之。

《素问》与《灵枢》在经脉上也有分歧。《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十二经脉(是12对,阴阳共24条),只有《灵枢》两次提到二十八脉。《灵枢•五十营》:“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灵枢•玉版》:“经脉二十八会”。《灵枢》二十八,应该是加上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素问》并没有忽略任、督、冲、带脉。《素问•气府论》《痿论篇》都有。《素问》对任脉、督脉、冲脉的运行路线表述,与《灵枢》都不同。《素问》明确冲脉是经脉之海;《灵枢》自己就有任脉、冲脉为经络之海的歧义。(专业研究很多,不详述)

《内经》中,只有《灵枢》《卫气行》详细讲述卫气在体表周期性变化的细致过程。但其目的是针刺治疗,实证选择卫气来时,虚症选择卫气离时。“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灵枢》侧重经络与针灸。极有可能是王叔和把《脉经》充入。他为中医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二是著述《脉经》。由于经历、职业的局限,他更像是黄帝批评指正的雷公。《灵枢》是经络针灸的经典,但有很多不合逻辑之处,显示编者并未明 “道”。

《素问•著至教论篇》: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守)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守)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雷公曰:请受道,讽诵用解。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石辟石历,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因雷为天之阳气,故称公。所以黄帝用“三阳独至”“三阳并至”举例讲阴阳失衡的极端情况。三阳并至就是《周易》中“三阳开泰”的《泰》卦,然而此卦中周文王记录的正是他自以为“泰”而被商纣王差点灭国自己被俘囚禁羡里的教训。《泰》《否》是拐点,否中反而开泰。雷公精于针灸,但未理解道。他回答黄帝“阳言不别,阴言不理”,就隐含着阴阳玄玄乎乎不合逻辑的意思。《黄帝内经》中的“著至教论”、“示从容论”、“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多篇,都是黄帝与雷公的讨论教学。

《著至教论篇》,著,是明的意思;至教,至真至确的圣人教诲。“示从容论”黄帝批评了雷公偏执于“脉”诊断,忽略了天地人之道以及拘泥于圣人的教科书,收尾自责没有把“道”教会雷公。《疏五过论》从医者五种失误,指出原因是“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很有意思的是,此篇结尾总结:“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上经下经,揆度阴阳”不是《黄帝内经》,而恰是《周易》与《道德经》的结构,“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正是《周易》的本义。这几篇中,黄帝“燕座”“明堂”也都是《周易》的语境,“明堂”是周鎬京王宫兼子弟教学基地“辟雍”的大堂专用名;“燕座”而昭告天下,就是老子说的君子不离辎重,“燕然而昭若”。

《征四失论》太精彩,还是看原文:

黄帝在明堂,雷公侍坐。

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试言得失之意,所以得之,所以失之。

雷公对曰:循经受业,皆言十全,其时有过失者,请闻其事解也。

帝曰:子年少,智未及邪,将言以杂合耶。夫经脉十二、络脉三百六十五,此皆人之所明知,工之所循用也。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

诊不知阴阳逆从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治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


1.png


《素问》的“素”,金文是两手编丝织布。古代用葛麻纤维,素丝是本色白色;引申为本来的,质朴、不加修饰的的意思;以及物的基本成分,如色素、毒素、维生素。大约同时代的《诗经》中,有一首《素冠》:“庶见素冠兮,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庶见素衣兮,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庶见素韠兮,我心蕴结兮。聊与子如一兮。”表达的是关爱平民百姓的悲天悯人之心。爱民如子吧。至于与黄帝有瓜葛的素女,实际上就是“巫”,类似商汤身边的傅兑,既会弹琴,也会医学,底子都是阴阳天地之道。既可以治病,也可以治国。

在中国历法里,每个月对应一个音律,叫“律历”。每个音律对应一个地支和五行。 “纳音”,就是按五行规则把地支(音律对应)纳入天干轨道,形成阴阳合历。广泛流传《甲子纳音口诀》以及陈希夷的《紫微斗数》都是代表。紫微斗数以北斗为中心,把星空分为十二等份,按照地支分用“子丑寅卯”表达。这个图象叫“十二宫”,也叫“命盘”,其实是某年、十二个月或十二个时辰的星空分布。十二命谱的“命宫、兄弟、夫妻、子女”等不过是周期位点的符号,把它们换成“abcd”也行,这是民间暗语系统。《史记》说,“盖黄帝考定星历,建五行,起消息,正闰馀,于是是有天地神祇物类之官,是谓五官。”中国历法的精缩就是“五运六气”:5*6=30为一纪,30*2=60为一周,即“甲子”。每一干支年岁都有自己的“运”和“气” :地以五制,五运主岁;天有六节,六气司天。是编制“日历”的推算依据。《内经·素问》解释了其中的道理:“帝曰:何为当位?歧伯曰: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释:土运临四季:甲辰甲戌己丑已未岁也。”《内经》广泛用天文历法的方法和术语来说明人体状态和医疗保健方法,五运六气是个典型例子,气功纳甲法也是。

《紫微斗数》历法与其他历法的区别,就是按照天地人三螺旋,完成了“天地人”,即天球轨道、地球轨道和观察者轨道的三个轨道观察。意义是:根据给定的时间,确定此时此刻在周期轨道上的位点。“命宫”逆行反映的是 “以天球看地球”;“安身”顺行反映的是 “以地球看天球”。

综上,“素问”的意思就是天地人之问。问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天文地理,问对“素衣”百姓的影响。《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主要的负责人是素女与岐伯。在周之前,应当是类似傅兑的素女;在周得天下之后,为了证明周文王得了“天命”,把“素女”改成“岐伯”,即岐山的西伯。《周易》也是改编自商易《归藏》(名字更像《素问》)。《易》与《素问》都是不传之帝王之术。

《黄帝内经》关于经脉的内容,《素问》与《灵枢》有明显不一致。阴阳以及圣人养生也区别明显。混乱来自《灵枢》的搅局。

首先是对阴阳的重视。阴阳是基石,《素问》中提到阴阳,达到一千次以上,以阴阳命名的就好几篇。但是《灵枢》只有3处,而且简化、虚化、泛化:

简化:《灵枢•经水》: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虚化:《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泛化:《灵枢•阴阳繋日月》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其次是《灵枢》对“圣人”的忽略贬低。圣人,是黄帝心目中的标杆,可能就是他自己。《黄帝内经》从阴阳修为影响寿命标准,将人分为四种:远古真人、中古至人、圣人、贤人。远古真人:“把握阴阳”,“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中古至人:“和于阴阳”,“寿命而强”贤人:“逆从阴阳”,“益寿而有极时”。圣人:在《素问》 与《灵枢》不一样。

《素问》中的圣人,首先是通阴阳,善养生;之后也善治病(描述很多吧,不一一引用)。《灵枢》中,很少提到圣人。但有一处即《灵枢·九宫八风》,引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的“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发挥很多:

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风从南方来,名曰大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心,外在于脉,气主热。

风从西南方来,名曰谋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气主为弱。

风从西方来,名曰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肺,外在于皮肤,其气主为燥。

风从西北方来,名曰折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小肠,外在于手太阳脉,脉绝则溢,脉闭则结不通,善暴死。

风从北方来,名曰大刚风。其伤人也,内舍于紧,外在于骨与肩背之膂筋,其气生为寒也。风从东北方来,名曰凶风。其伤人也,内舍于大肠,外在于两胁腋骨下及肢节。

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肝,外在于筋纽,其气主为身湿。

风从东南方来,名曰弱风。其伤人也,内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气主体重。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


《素问》以内调五藏平衡为主。圣人避风,只是把“风”当外邪六淫之一。《灵枢》显然可以渲染了外风的风力。结合另一处《灵枢·玉版》提到“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逻辑上似乎在说圣人也特别怕风,但是偷偷自己扎针治好了,再大谈阴阳平衡之类。《灵枢》将经脉针灸治病。而《素问》明确治病在阴阳平衡,针灸如同按摩可以“养生”。《素问·刺法论篇》中说:“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刺法可以令人精神不散,是圣人养生的方法。《素问·玉机真藏论篇》“可按若刺耳”,而且还“可按、可药、可浴”。《素问·调经论篇》按摩勿释,著针勿斥”。原来黄帝始终认为“刺法”和“按”“药”“浴”是差不多、都有用的小技。

《灵枢•逆顺肥瘦》中有一句:“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短长,废绳墨而起平木也”。这是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显然语境明显倾向不同。《灵枢》强调作“匠人”,不能不依靠“绳墨”;而《素问》的语境是不能只看症状指标,要辩证,“逆从阴阳”,基于 “道”(原理)。《灵枢》的思维与西医是一致的。惠子谓庄子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灵枢》实际上是如同惠子用“绳墨”讥讽庄子“大而无用”。原来中西医的论战始于《黄帝内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