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理想、自我意识)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两部分内容。人格具有独特性、统合性、功能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1) 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格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 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统一一致性, 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3) 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面对挫折 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4) 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跨时间的连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但是,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 人格也有可能产生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2.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
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解释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且各个阶段又有其独特性,或者说面临着不同的矛盾与危机。
3. 人格发展的规律与教育活动
教育制约并规定着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方向,对儿童的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教育必须以学生人格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矛盾, 顺利渡过发展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身心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的普遍心理学现象,人的身心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生理发展阶段(0-2岁):最初的两年是人生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婴儿需与外界环境接触和相应解决,以满足基本的需求,如食物和安全感等。在这个时期,婴儿通过吸吮、吞咽、绕口子等动作来满足身体上的需求。(生理发展)
2. 个性发展阶段(2-12岁):通过语言的发展,儿童可以开始理解世界、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建立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个性认识,寻找自己的角色和定位。(个性发展)
3. 社交发展阶段(12-18岁):在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会发生大量变化,青少年开始与其他人交往,包括朋友和恋人。这个阶段是建立社交能力和发展成人身份的重要时期。(社交发展)
4. 成熟发展阶段(18岁以上):成人在逐渐担负着更多责任的同时,也在寻求自己价值和目标的定位。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灵会经历很多变化,包括生殖和生理上的衰减,以及对生活的更深刻和宽广的理解。(成熟发展)
这些阶段的年龄和次序可能有所不同,但这些阶段的基本特征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是相似的。不过,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速度都不同,在不同的时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因此需要更具体的指导和照顾。
三、世界城市发展两大规律?
世界城市发展的两大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客观物质力量,属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构成: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结合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在生产关系各环节各方面的相互作用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辩证关系原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次是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些内容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含义:经济基础即在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分为两大部分。思想、观点体系或意识形态称为思想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称为政治上层建筑。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某些管理科学无阶级性,不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四、个体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儿童是现实的社会的人,他以他的活动与交往同外界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构成自己的生活环境。生活和交往的范围扩展和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他同外界的联系关系也日益丰富。]2、个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品德发展来自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来自生活主体的活动和交往,但是,通过主客体的互相作用以促进品德的发展并不是无条件的,不是任何活动和交往都有益于品德的发展。]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儿童的品德是作为一个结构而存在的。虽然品德由哪些要素构成,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由三要素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另有人认为,由四要素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哈特肖恩和梅)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无任何规律性可循,不存在不变的发展模式,也无什么固定发展阶段。儿童的道德品质诸如诚实之类是有情境性的,在儿童的行为中并无一种普遍的、一贯的诚实品质。第二种意见则认为,所谓发展也就是成熟,如果说这种发展可以划分为阶段的话,那么,也只存在由于成熟而自然带来的量的增加,并无阶段间质的差异。第三种意见(皮亚杰、科尔伯格)则认为,儿童的道德不仅是发展的,而且是有阶段的,各阶段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如果是简答题就不答括号内的]
五、汽车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
①汽车金融的“泛化模式”。
这是汽车金融发展的初期形态,是以增强汽车消费市场的成长性、拓展汽车消费市场的总量、助长消费能力为直接目标的信贷融资模式。
其实质是以信贷工具为基本手段来达到汽车消费量的扩张。
②汽车金融的“深化模式”。
这是汽车金融的发展形态,是以销售市场整合和营销规模效益化为基础的金融运作模式,其实质是在汽车金融量扩张的情况下质的提高。
其中既包含针对消费融资的金融工具的丰富和深化,也包含对汽车厂商提供相关咨询服务的能力和自身制度体系、运作管理体系等的完善和发展。
③汽车金融的“混合模式”。
这是一个相对完备、成熟的形态,是建立在以实现汽车产业金融化为目标的汽车金融的“泛化”与“深化”有机统一的形态。
同时是汽车金融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对汽车产业全面扩展、渗透与深化的过程。
“混合模式”实现了量和质的统一,是以汽车产业全面金融资本化为标志的。
六、中国城市发展规律的主要理论?
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
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
5)经济全球化理论
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城市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上升)
七、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谁就会成为统治者,而谁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谁就会被历史前进的齿轮碾得粉碎。 因为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
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
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八、农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农业结构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是同步的,一般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改变,由以前的散户型变成现在的整装型。由曾经的简单劳力型转换成现在的科技技术型。
九、教师发展的一般阶段和规律?
1. 观念转变阶段:这是教师发展的第一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明确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和任务,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向现代化的教育观念。
2. 技能学习阶段:这是教师发展的第二阶段,教师需要学习专业技能和教育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3. 实践积累阶段:这是教师发展的第三阶段,教师需要通过实践和经验积累,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和能力。
4. 教师成长阶段:这是教师发展的最终阶段,教师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实现真正的教育成长。
教师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不断地去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变化,以达成更高的教育目标。同时,教师的发展也需要具备适应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
十、世界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旅游是一种纯消费性的行为,旅游消费的最终产品是游客的旅游体验。因此,世界旅游的发展规律基本上就是人类需求的发展规律。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业也有明显的发展层次,并低级向高级逐步由发展。具体进程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专项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