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有阶级性吗?
道德具有阶级性。
第一,道德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道德的社会性主要是指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道德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和人们的一切思想行为之中。
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奴隶社会,奴隶主阶级认为买卖奴隶甚至处死奴隶都是道德的,而奴隶阶级则把反对奴隶主虐待、争取做人的地位看成是道德的。封建社会官僚地主则把维护封建制度的“三纲五常”作为他们道德体系的核心。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把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看作是道德的。
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共同性。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观念也存在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共同性。
二、法律有阶级性吗?
法律包括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两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来看,法律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政治部分,而法律思想属于上层建筑的思想观念部分,都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因而是具有阶级性的。这样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样的阶级社会中,法律的阶级性非常明显。这里争论的关键在于,现代法律,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是否具有阶级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是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因而也就具有阶级性。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下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法律变迁的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初期,资本主义具体法律的阶级性特点是比较明显的。比如,英国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长期以来妇女、工人是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美国建国以后很长的时期里,黑人是没有相应的政治权利的。因而,在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确立之后,其为某些特定阶层或阶级服务的特点是明显的。然而,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地改善着,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我们已经很难看得到哪一部具体的法律的制订是通过损害其他阶层或整个社会利益的方式来为特定的阶层或阶级来服务。
如果不抱有偏见的话,很清楚地看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体系在不断地进步着,它保护所有社会成员利益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而这样的进步并不是以革命的方式来推动的,而基本上是以一种合法的方式来实现的。既然人们通过行动与抗争维护自身的权利是合法的,那到底依靠的是什么样的法律?依靠的是资本主义宪法。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本主义法律制度确立的基本原则已经明确了,而这是由宪法来规定的。资产阶级宪法首先确立了自由与平等两大原则,并确立了实现自由与平等的基本程序。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每一个人都被安排在特定的等级中,是不自由的;人与人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而资产阶级法律确立了自由与平等两大原则,这不仅成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武器,而且也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为了争取自身权利而进行抗争所依据的法律原则。此外,为了使得这样的争取与抗争基本上是合法的,必须要在法律程序上使得其具有可操作性。
在市场经济社会形成与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等级结构迅速地解体,依靠一种固定的等级结构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已经不可能了。一个社会秩序的维护实际上就是拥有权力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博弈,如果能够实现二者的平衡,则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则是可以期待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这样的博弈是有限度的,强制的力量确立了博弈的界限,使得社会秩序的维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强力来实现的,因此二者的平衡就是暂时的,社会秩序长期稳定的可能性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个社会要想长期稳定,必须要使得权力拥有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充分博弈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只有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人的自由与人的平等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时,这样的充分博弈才是可能的,因为此时强制的力量在逻辑上是可以消除的。在具有了逻辑上的可能性之后,要使得其同时也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话,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首先,权力是开放的,它向全体社会成员开放。由此导致的就是结社自由与多党制等。其次,权力是可以监督的。由此导致的就是三权分立与新闻自由等。最后,权力的运行具有其独立性。这就保证了法律是理性的,而不是意见的。这些基本的条件是由资产阶级宪法所确定的。
宪法确定了制定具体法律的基本原则,但这只是理想。理想在现实中的充分表现是需要过程的。好在,一方面确立了理想;另一方面,使得理想在现实中的表现具有了可操作性。尽管,我们操作时会付出代价,但这样的代价是可控的。从这一角度来看,资产阶级宪法是不具有阶级性的,是中立的。从动态的层面来看,依据宪法来制订的具体法律体系,其非阶级性或者中立性的特点表现得也就越来越明显了。不过,这并不说明资本主义的法律体系已经尽善尽美了。即使在当代社会中,比如说美国,许多的法律也是不合理的,但依据宪法的原则,这样的不合理总有被根除的可能。这在当代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哲学家,即哈贝马斯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中都得到了特别地强调。两人都特别地强调了宪法的重要性,如哈贝马斯将对宪法的信念称为宪法爱国主义。
再看一下中国。中国的宪法尽管也确立了人的自由与平等等基本人权的价值,但实现这样的权利并不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此外,在宪法中所确立的人民民主专政本身与人的自由与平等的基本理念是冲突的。现在,许多的法学家在讲,依法治国的核心就是依宪治国,这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实质。然而,宪法本身并不完备,因此即使我们努力地在依宪治国,但面临的瓶颈问题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一个公民的权利的实现在根本的制度层面并不能够得到保证。
笼统地来讲,法律是否具有阶级性这一问题是不好回答的。不过,通过上面的具体分析,这一问题应该已经阐释清楚了。
三、梁实秋:文学有阶级性吗?
呵呵,最有名的惹祸文章。口口声声文学没有阶级性,却指无产阶级为劣败者,大多数人永远是蠢的不配赏鉴文学,劳工劳农需要娱乐,只简单的看一点连环画和廉价的表演即可,云云。
他不道有生之年尚多,已经大多数能够赏鉴文学的无产阶级,就势必为之呕吐了。
四、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赏析?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站在不同的立场上看问题观察生活和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表达屁股决定脑袋
五、近代学校教育有阶级性吗?
有,近代教育的特征有: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义务教育最早起源于16世纪的德国);
③教育的世俗化;
④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⑤出现了双轨制;
⑥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
六、文学具有阶级性吗?
在阶级社会里,文学的倾向性突出表现为文学的阶级性。文学的阶级化是阶级社会文学的重要社会属性之一。文学作品的阶级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科学地分析文学作品的阶级性,对于进一步研究文学的本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所谓文学的阶级性,是指阶级社会里文学总是要表现一定阶级的思想、感情、意志,从而满足一定阶级政治上、精神上的需要,而为一定阶级所利用的这样一种社会属性。 为什么在阶级社会里,文学会具有这样一种社会属性呢?文学就其本质来说,它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下面我们就从文学反映的对象、反映者两个方面作些简略分析。先从文学反映的对象来看,文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反映对象抵我们都知道,“在阶级社会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作为一定阶级的人而存也都在一定伪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生活”。因此这种社会生活不可能不包含具体的阶级内容。鲁迅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 再从反映者——作家方面看,在阶级社会里,作家是作为—定阶级的成员生活和从事创作活动的。列宁说:”……没有一个活着的人能够不站到这个或那个阶级方面来(既然他懂得了它们的相互关系),能够不为这个或那个阶级的胜利而高兴,为其失败而悲伤,能够不对于敌视这个阶级的人、对于散布落后观点来妨碍其发展以及其他等等的人表示愤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高尔基才把作家称为“阶级的耳目与喉舌”;“阶级的器官”;“阶级的感官”。鲁迅批判那些自我标榜超阶级的人说:”生在对阶级的社会且而要做超阶级的作家”,“恰如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④这是不可能的。作家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对题材的选择。人物的描写,以及对所描写的人和事的评价,都反映着作家阶级的倾向性。例如《创业史》中,作者对于积极组织起来,坚决定集体化道路的社会主义带头人梁生宝、高增福等人是热情赞美与高度评价的;对于破坏合作化的坏人又是予以无情揭露和鞭挞的。从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作家的无产阶级倾向性也是极为鲜明的。 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阶级有一个阶级的利益,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属于那个阶级特有的文化,艺术,当然,还有 文学
七、封建社会有阶级性吗?
封建社会的特点之一是等级分明。统治阶级属于地主阶层,农民属于被统治阶级。地主通过出租土地剥削农民的剩余价值。农民付出劳动看天吃饭。
通常情况下农民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地租以外,还有免费的业务的为地主干,一定时期的活。同时啊,农民还要为国家缴纳附税,服徭役。所以说呀,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的负担很重。
八、为什么教育有鲜明的阶级性?
教育阶级性是阶级社会里教育的属性。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阶级要求并为之服务。体现在教育的目的、制度、方针、内容甚至方法上。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教育巩固其统治地位。
当前教育是选拔制教育,是竞争式的教育。伴随着是赤裸裸的成王败寇,等级森严。
在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学生配置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多的关注。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在师资更弱、不受关注的条件下,会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普通学校优秀教师流失,没有好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未来,没有学习的动力。
农村地区升学率大大低于城市。而更普遍的是,在高考划等级分阶级的竞争压力下,内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九、道德经有乐鱼全站app网页版的版权吗?
没有乐鱼全站app网页版的版权,这都是很早很早以前了的。
十、道德可以分为思想道德和行为道德吗?
道德就调整的范围来说,可分为社会普遍道德和职业道德。社会普遍道德是调整所有社会成员人际关系的道德,还有人将这一部分道德进一步分为社会公德和家庭道德,或者分为公德和私德。
公德是调整公共生活领域人际关系的道德,比如尊重公共良俗的规则;私德指调整私人生活领域人际关系的道德,比如爱自己的亲人,关心自己的朋友等,调整家庭成员间或朋友间纯私人关系方面的道德规则等。
职业道德是调整特定职业内部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所涉及的外部人际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表现出对一定职业行为的特别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