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品德形成与道德形成的原则?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知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试中,德育原则这块知识点尤其重要,它是出选择题、简答题的重要知识点,且是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德育原则进行阐述,希望对想要考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学生有所帮助。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教育学生时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相结合,同时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如,小学生在读一年级时,让他们学习国旗、党旗, 从小走党的路线。
二、道德是法律形成的基础?
道德从最初的习惯演化而来,再从道德中逐渐演化成为独立的法律。随着国家的出现,法律也随之强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
三、为什么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知识,通过知识,我们能够获取很多有用的信息,才能明白思想品德的正确方法方式是什么?
通过知识,我们才能更加体会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什么事美好通过知识的学习,更加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对思想品德理解。
四、教师道德情感的基础要素?
教师道德情感的基础一要素包括教师师德的发挥和运用。
五、为什么说道德是法律形成的基础?
1、法律的由来
道德从最初的习惯演化而来,再从道德中逐渐演化成为独立的法律。随着国家的出现,法律也随之强化。
2、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和最早来源
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根源于风俗和习惯,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中,氏族成员之间主要靠风俗习惯调整的,从食物分配到婚姻缔结,都体现了风俗习惯的积极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关系愈变得复杂,单纯的靠风俗和习惯已不可能完全调整,因此道德便产生了,所以道德的产生并不是抽象的来源于人们的内心,更不是来源于宗教神学,而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的。
六、什么是品德?阐释品德与道德关系?
1、品德是指一个人的品质和德性,即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倾向。
2、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3、区别:品德具有个体性;道德具有社会性。
4、联系:道德要转化为个人的良好品德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在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时简称“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相对应,权威表述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七、什么是品德基础?
所谓道德品质就是指个人在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的特点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
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表现为:
1.正直无私。就是公正无偏,公而无私。即为人处世公道正派,廉洁奉公,不徇私舞弊,不以权谋私。无私是古今中外一致公认的高贵品质。无私的品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公而无私、因公弃私,绝不因私害公或损公肥私。
2.忠诚守信。这意味着对国家与人民、对理想与事业、对职务与工作忠贞不贰,尽心尽职;也意味着诚实无妄、诚信无欺、实实在在地做人,尽心尽力地做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3.仁爱互助。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喜人之所喜,忧人之所忧,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4.勇敢进取。是指为了真理和正义,无所畏惧。勇敢进取意味着勇于开拓创新,积极参与竞争,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具有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味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永远迸步。
5.敬业好学。是指热爱和崇敬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断地钻研、学习专业技术。敬业好学意味着坚守岗位,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意味着热爱学习,对自己的工作、业务、技术、学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
6.勤劳节俭。是指勤奋努力,不辞辛苦地劳动或工作,不断地创造财富,合理地使用能源和资源,珍惜劳动成果,爱惜时间,不懒惰,不奢侈浪费。
7.谦虚谨慎。谦虚也包括谦逊,意味着虚心好学,永不自满,不盛气凌人,不高傲自大;意识到自己的人格,同时也尊重别人的人格,任何情况下都保持平等态度。谨慎意味着认真仔细,谨言慎行,合理地调控自身的欲望、情感、情绪、爱好、习惯等,不浮躁,不草率,不马虎,不放纵。
8.遵纪守法。是指自觉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守和维护所在党团组织的章程和纪律,遵守和维护自己所在机关、团体、部门、企业和单位等的一切规范性决定和纪律,同时还有遵守和维护自己生活所处空间各个场所的规定、纪律和要求,使个人言行符合法制要求和纪律规定。
9.文明礼貌。是指个人的言行要合乎科学的要求和礼节的规定,尊老爱幼,孝亲敬长,说话和气,以礼待人,服饰朴素大方,行为端庄,举止文雅,合乎道德规范。
八、什么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
道德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感情的陶冶。道德认识是在人们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加深的。掌握道德概念能使人们较好地把握一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本质,理解和把握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加以内化,并用于指导和支配自己的行为。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个体比较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同时也可对社会行为进行道德评价。
九、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基础?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史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产生的主客观条件是统一于生产实践的,劳动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道德,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体现为阶级关系,道德带有阶级属性。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和调节。其中最重要的是调节功能。
十、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般认为,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行为受外界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需要。
2.认同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3.内化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品德即形成了。